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朝第一雄主宋武帝刘裕在位不到两年便去世,之后又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发生了辅政大臣废庐陵王刘义真为庶人的政治事件,旋即又“使使诛之”。在看似平常的藩王被诛背后,却隐藏着从东晋末年到刘宋初年的两股政治势力,士族与寒门,为争夺政治权力而开展的政治斗争,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士族与寒门的生存状态。

一、刘义真之死事件

刘裕在去世(公元422年)前为稳固政权、辅佐少帝刘义符,效仿前朝的托孤故事,委任司空徐羡之、中书监傅亮及领军将军谢晦辅政。景平二年(公元424年)徐羡之、傅亮等以“陷关中害众将”、“荒法悖礼肆口纵言”及“潜怀异图、希幸非冀”意欲谋反等罪名以少帝名义下旨废刘裕第二子庐陵王刘义真为庶人,发配新安郡。随即刘义真被徐羡之等人下令处死

刘义真之死并不是孤立发生的,在刘义真死后紧接着发生了少帝被废、旋即少帝被杀、迎立刘义隆为帝等诸多事件。刘义真之死可以看做是后来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导火索或者敲门砖,为其后的诸事件埋下了伏笔。

二、刘义真被杀的真实原因

庐陵王刘义真年少得志,作为次子,因“仪貌俊美、神情秀彻”深受宋武帝刘裕喜爱。但随着刘裕去世,刘义真被外放并架空实权。在刘义真被杀后,少帝刘义符也紧跟着被废及被杀。徐羡之等朝臣迎立了刘裕第三子刘义隆为帝,即宋文帝。就这一系列事件来说刘义真被杀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和标志作用

1、内在原因:刘义真的被杀是为废除少帝另立文帝做准备

当时少帝刘义符因先皇驾崩时居丧无礼、好为轻浮游狎之事、不听群臣谏言以及视军国大事如无物等原因引起群臣不满,在辅臣徐羡之、谢晦、傅亮以及地方军事大员檀道济、王弘等人的策划下准备废黜少帝另立新君。

而对于新君的人选在大臣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徐羡之、傅亮等人瞩意先帝第三子荆州刺史刘义隆,而谢晦等人以“兄终弟及、长幼有序”的理由推荐第二子庐陵王刘义真继承帝位。于是徐羡之等人抢先一步,矫诏废黜了刘义真的王位又将其杀害,断绝了谢晦等人的企图。可见刘义真被杀就是废黜少帝、另立刘义隆等政治事件的一个关键环节。

2、标志作用:刘义真之死标志着士族和寒门两股政治势力较量的胜负

谢晦等大臣在废黜少帝之前提出拥立刘义真并非是因为他们的理由“长幼有序”那么简单。其后背也隐藏着谢晦等人深刻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利用刘义真与士族集团的关系来扭转士族阶级自东晋末年的颓势,以图在政治中心重新确立士族的地位。而刘义真的被杀就是士族在政治较量中失败的标志。

三、刘宋初期的士族与寒门两大政治势力

1、刘宋初期的政局

东晋末年,一直在政治、军事中占主导地位的士族阶级因内部消耗、腐败蜕化等原因失去了实际权力,只有少数较有才能者还保持较高官阶和部分权力;而新晋崛起的寒门庶族则通过军事才能迅速掌握军权,继而占据了政权的主导

刘裕就是寒门庶族的典型代表。他通过长期的军事斗争控制了东晋的军权,又利用军权控制了政权。在与新旧各方政治势力达成了平衡之后,最终终结了东晋,建立了刘宋王朝,开启了南朝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宋的建立可以说是士族与寒门之间斗争、妥协的结果,而刘裕为了进一步压制士族势力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重用寒门;经济上采取“土断”抑制豪强兼并;教育上扶持各地方秀才。通过诸多手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局面,形成了门阀士族与寒士庶族相互牵制、保持平衡的政治格局。

2、士族与寒门

刘裕去世前安排的辅政大臣里就可以看出当时刘裕的煞费苦心:谢晦是名臣谢玄之孙,王弘是王导曾孙。这两个人一个在中央内部,一个外放地方大员,都是士族阶级的首领人物。

“昔日王谢堂前燕”的两大家族,此时仍然代表着士族势力;徐羡之、傅亮和檀道济则或是士族却“世无显宦”、或是“先辈无闻”的小户出身,全部是凭借着参与了刘裕的军事斗争及政治活动而获得了刘裕的信任才身居高位的。他们都是寒门的代表人物。

刘裕安排了由士族和寒门共同参与、组成的辅臣集团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中央的政治势力上,士族的谢晦和寒门徐羡之、傅亮保持了平衡;地方的军政大员上士族的王弘位于蜀中,寒门的檀道济则在淮南,都是军事要地,确保了双方的稳定。在这种平衡而稳定的政局下,通过双方的牵制、拉引也确实可以保证其子少帝刘义符的帝位安稳。至少可以保证刘氏的传承。

3、废黜少帝:士族与寒门的“同”与“异”

在少帝继位不到两年的时候,这位少年天子就引起了整个朝臣的不满。如果说只是因为“居丧无礼”和“好为轻浮游狎之事”,大臣们是会安心继续辅佐的。因为一个没有德行服众且贪图安逸、不务正业的皇帝正是大臣们趁机把持朝政的最佳人选。但少帝因为对军国大事的漠不关心达到了北魏大兵压境屡失要地也不管不问的地步就引发了全体大臣的一致不满了。

寒门和士族都曾经在军事上直接与北方的“胡虏夷狄”长期斗争,双方可谓是血海深仇。无论是为了在文化上的“保华夏衣冠之正统”还是出于对于覆灭后被清算的惧怕,他们都必须和北魏斗争到底。

于是当寒门和士族在对少帝规劝谏言之后发现少帝并没有丝毫改悔的时候,废黜少帝另立新君就成为双方一致的政治目的和保存自身的手段了。但是在被拥立新君的人选上士族和寒门产生了分歧,士族希望能够拥立庐陵王刘义真为帝。这也为刘义真的被杀埋下了隐患。

四、刘义真被士族拥护的原因和士族的失败

1、刘义真的士族政治属性

刘义真能够得到士族的支持是有其政治原因的。首先刘义真身边围绕着大量门阀士族的幕僚,使其深受门阀士族的影响。《宋史》记载:“义真聪明爱文义,而轻动无德业。与陈郡谢灵运、琅邪颜延之、慧琳道人并周旋异常,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义真意色不悦,侍读博士蔡茂之问其故”。

无论是谢灵运、颜延之还是慧琳、蔡茂之都是门阀士族出身,谢灵运甚至就是谢氏家族的成员。刘裕曾经有过立刘义真的想法,而刘义真也确实表示过继位之后将重用士族的想法。

其次刘义真得罪过寒门军功集团。刘义真年少镇守关中时曾经利用过寒门军功集团内部的斗争而独揽大权,先后有沈田子、王修、王镇恶等人被诛杀。虽然其背后有刘裕为平衡政治势力而挑起多方矛盾的心意和手段在其中,但刘义真也因此被寒门集团所仇视。后来刘义真的罪名中也有“陷关中害众将”一条。可见刘义真如果继承帝位将对寒门起到极大的打击。

第三刘义真受士族文化影响崇尚清谈。围绕在刘义真身旁的谢灵运、颜延之、慧琳等人都是当时的“名士风采”,以谈玄而闻名于世。刘义真受他们影响也对谈玄十分喜爱,经常与身边人清谈。

可见刘义真在当年引起刘裕注意的“今日之事,诚无算略。然丈夫不经此,何以知艰难”、“安不忘危,休泰何可恃”即是清谈的表现形式,而对谢灵运等人“为宰相”的许诺就是清谈的习惯,成熟的政治人物绝不会在当时的情况下于大庭广众时轻易表露这种想法。

可以说刘义真的种种言行和早年事迹决定了他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基础都来自门阀士族,而刘义真在少帝即将被废黜时被士族看作拥立的最佳人选也是理所当然的。士族以“长幼有序”的礼法作为理由推举刘义真也是要从道德和宗法的制高点上压制住寒门,以达到他们拥立刘义真打压寒门重新夺回政权主导权的目的。

2、士族与寒门政治斗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无论是刘义真还是围绕在其身边的士族成员都在政治上极不成熟。刘义真多次对谢灵运等人提到“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等,可以视为对士族的拉拢、利用,但如此机密要事竟被刘义真、谢灵运等人弄得“众闻之俱惊”,其后还“义真与灵运、延之、慧琳等共视部伍”,暴露了野心,引起了政敌徐、傅等人的警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刘义真与士族过早地爆发了与少帝的矛盾而被寒门利用。废黜少帝的计划在寒门与士族的高层之间早已筹备,而谢灵运等人此时就按捺不住怂恿刘义真“表求还都”,企图在政治斗争中达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效果。却被徐、傅等人利用,“因其与少帝不协,乃奏废之”。轻易的破解了刘义真及士族的计划,并借此“废义真为庶人,徙新安郡”,彻底剥夺了刘义真的政治资源。

第三,士族手中没有可以利用的军权。刘义真在被徐、傅等寒门攻击的时候士族只有吉阳令张约之这种官微权小的成员“上疏谏曰”,无疑是极其失败的。随后张约之被贬又被杀完全是起到了给杀刘义真做演习的效果。因为士族手中没有军权导致他们不能像寒门后来废黜少帝时“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带兵杀入宫闱”,也不能有效的保护刘义真的安全致使其被“使使杀之”。刘义真和士族当时最正确的方法就是召集蜀中的王弘带领军队进京,至少可以保证双方的大致平衡。

结语

刘义真的被杀背后隐藏着士族与寒门政治斗争。门阀士族企图利用少帝即将被废黜的计划拥立刘义真,以达到一改“晋末之颓势”、重新掌握政权主导的效果,却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

刘义真的被杀也代表着士族已经完全失去掌握政权的基础和没有可以任用的人才了,面对着寒门崛起的历史浪潮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渐渐迎来被淘汰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宋史》

《中国大历史·两晋南北朝史》

《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