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01

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

前段时间,关于#小学起始年级严格按照零起点教学#的议题上了热搜。

很多家长感慨,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别人家的孩子早已在上小学前学完了拼音,自己的孩子还停留在a、o、e;别人的孩子已经有舞蹈、音乐、绘画的3年学习经验,自己的孩子还沉迷于打游戏、玩娃娃。

有些焦虑,是从“比较”开始的。

每一个父母都在努力给予孩子更多人生选择的权利,希望他们有更优质的人脉,更广阔的圈子,更专业的能力,也希望他们能够比自己活得更优秀。

前段时间热播剧《三十而已》里顾佳为了让儿子能进得去贵族幼儿园,费尽心机结交上了贵妇圈,最近《亲爱的自己》里的张芝芝也是百般巴结孩子同学的妈妈,打肿脸充胖子,就为了能给女儿更好的教育环境。

每一对父母都在拼尽全力去提供自己能提供的一切,毕竟,涉及到孩子的种种,都需要钱来作为支撑。

父母,也越来越成为孩子的起跑线。但决定这条线在哪的,绝对不止于金钱。

有个古代民间传说故事,叫“画荻教子”,讲述的就是欧阳修的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法。

对,就是那个北宋时期的大文豪欧阳修。

他出身贫寒,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只有母亲独自抚养他。

母亲很想让他读书,可实在没有钱供他上学。她想了一个主意,自己教他。

当时,他们连纸笔都买不起,只能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欧阳修写错了,母亲就让他擦掉再写,如此反复练习,直到写得工整为止。

也正是因为母亲从小教他读书写字,欧阳修很快就喜欢上了诗书,练就了过目成诵的本事。

为了欧阳修能开拓视野,多读一些好书,母亲还常常带他到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

也正是由于母亲这样的精心培养,欧阳修后来终于成为北宋名震文坛的大家。

一对好的父母,可以抵得上一百位好老师。

在我们打肿脸充胖子去为孩子挣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时候,是否可以想一下,与其去逼着自己获取能力和圈子之外的东西,不如尝试去做孩子的榜样。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条件之内,给予能给的一切,其他的,就用精心的教育和陪伴来做补充。

毕竟,在好父母的评判标准里,言传身教才是重中之重。

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没有任何教育比家庭教育的影响更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父母活出典范,孩子才会努力成为榜样

最近,微博和朋友圈都被54岁的清华女神陈薇院士刷屏了。

人民日报评价陈薇:“她是院士,也是战士。”

但最让她骄傲的,不是她勇于“与病毒共舞”的功劳,而是作为一名母亲,她活出了最好的参考。

当年非典还担忧着妈妈的4岁小男孩,现在已经成为了以全A的成绩毕业的最优毕业生,在儿子麻恩浩成长的每一步路上,都有着妈妈陈薇的身影。

中学时,他主动申请到西非做志愿者, 成为唯一一个在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援非的中国中学生志愿者。

高三时,在紧张的备考之余, 还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全国预防艾滋病基金会。

而今,他选择向母亲靠拢,把微生物学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

其实对于陈薇来说,她给孩子的陪伴并没有普通母亲多。

常常奔赴在各种病毒战役里,麻恩浩看到更多的是母亲坚毅的背影和不屈的精神。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浓烈而深远的,当你成为了榜样,孩子又何愁会走弯路。

有钱的父母,不一定会孕育一个优秀的孩子,但优秀的父母,其孩子一定不会差。

正如台湾心灵作家黄淑文所说:

“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们所看见的人。”

陈薇从来不对孩子过高要求,她对孩子的希求很简单,有个好妻子和值得奋斗的事业。

她把一般父母对孩子“逼迫”的时间和精力都换成了对自己人生前进的鼓舞,一方面自己得到了最大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这种“放养式教育”,给了孩子极大的尊重。

很多父母觉得“放养式教育”太过危险,一不留神孩子就长歪了。但“放养”不代表“不管教”,它有2个必须的前提:

  • ①父母活成孩子的榜样,让孩子看到努力进取的力量。
  • ②适当的管教和引导,能力范围的最大尊重。

杨绛说过:

好的教育不是被动受教,而是启发学习的自觉,在不知不觉中受教。

当孩子看到了榜样的力量,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学到了父母生活、做事、做人的方式,明白了自己可以去努力的方向,自然会深受启发,学着父母的样子去生活、去习惯、去进取。

用行动去启发孩子,而不是用言语管教孩子,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教育子女,就是一场自我修行

想起网上有个段子:

有一天,母蟹对小蟹说:“孩子,你怎么老是横着爬,为什么不直着走呢?”

小蟹委屈地答道:“妈妈,我是照着您的样子走的呀。”

其实教育子女,就是一场自我修行。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几乎就是父母的翻版,不管是从体型神态还是言谈举止,都有太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除了遗传因素外,家庭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也是巨大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父母要以身作则。

同在一个家里生活,孩子能够看到并模仿到的只有最亲近的父母。

父母尊重长辈、孝顺老人,孩子自然会明白长幼有序的道理。

父母工作受挫不气馁,坚持不懈寻找各种方法挽救错误,孩子自然不会因为学习上的一点小问题就泄气。

父母休闲时间在看书而不是玩手机,孩子又怎会迷恋上网络小说和游戏?

……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孩子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都是自己问题的折射。

父母的行为和孩子的成长是紧密相连的,做不了甩手掌柜,也逃不了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和义务。

我们最该做的,是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收敛坏脾气,培养好习惯,在时间的缝隙下,一步步以身作则影响孩子。

父母前半生的活法,会是孩子成年之时最深刻的参照,一点一滴地影响他的后半生。

努力活成孩子的骄傲吧,当你爱上学习,孩子也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当你努力追逐梦想,孩子也会向着目标奋勇直追。

人这一生,都在修行。而教育孩子,是最好的修行。

和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这才是教育最深刻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