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一柱 第1260期】

【核心提示】教育部《行动方案》明确,学校要编制餐饮节约年度工作计划,建立餐饮节约行为考评制度,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表现纳入师德师风、学生综合素质和食堂评价体系,作为师生评奖评优和食堂考核的重要参考。

一个朋友的孩子上初中,在学校住宿就餐,每月除了向食堂交200元生活费,还要额外给他200多元零花钱。

一个初中生,吃住在学校,怎么还会有那么多“零花开销”?我实在想不明白,向朋友请教:“孩子这些零花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朋友说,“主要用于买零食了。”

“一个月在学校要吃200元零食?孩子不是在学校食堂就餐吗?”我大惑不解。

朋友说:“他嫌食堂饭菜不好吃,每顿饭都吃不饱,饭后需要再买些零食来补充。”

原来是这样。后来,我做了一个调查,像朋友孩子这样的学生还真不少。

当下,绝大多数中小学食堂实行的都是“定额餐”——每月交固定数额餐费,每餐饭所有学生都一个标准,吃一样的饭菜。

俗话说,一人难称百人心,一菜难合百人味。学校餐厅的统一饭菜,就会不合一些学生的口味。

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就像朋友的儿子一样,在餐厅吃饭时就走过场,少吃甚至不吃。吃完饭,自己再跑到超市买方便面、火腿肠一类的东西”补食“。

真的是学校餐厅饭菜质量差吗?非也?当下,学校食堂餐厅都有相关部门监管,饭菜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只是我们不少的孩子太挑剔了。

我有个亲戚的孩子,就是双休在家,也是每天必泡一碗方便面喝。亲戚说,孩子一天不喝方便面,吃饭都不香——嗻,这是吃方便面上瘾了啊!当然,还有的孩子喜欢吃火腿肠、辣条之类的东西……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但是,人的胃容积是有限的,吃饭时若吃饱了,零食就不需要了;反之亦然,零食吃多了,吃饭时胃里还未”腾宽“,再好的饭菜当然也就不香了。而吃饭时不吃,饭后胃里当然就又”空“了,所以,饭后唯有再吃零食来”填充“,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饭时不食,饭后零食。”孩子的这些坏毛病,其实不是孩子自己形成的,而是大人给惯出来的。

在家里,孩子就没有养成好好吃饭的好习惯。在学校,大人心疼孩子,怕孩子饿着,又给他充足的零花钱,给他们“饭时不食”提供了可能。

学校饭菜是“定额定量”的,到时就会摆到餐桌上,学生不吃,只能倒掉了,这就造成了浪费。浪费了家长的钱,浪费了粮食,更让孩子丢掉了品质,最为关键的是,孩子的这种“零食恶习”,会让他们的营养跟不上,造成营养不良,极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成长。

日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要求通过广泛开展教育宣传、大力培育校园文化、提升食堂管理水平、创新使用科技手段、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等举措,坚决制止学校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青少年勤俭节约习惯。

教育部《行动方案》明确,学校要编制餐饮节约年度工作计划,建立餐饮节约行为考评制度,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表现纳入师德师风、学生综合素质和食堂评价体系,作为师生评奖评优和食堂考核的重要参考。

教育部此举,可有效促进校园光盘行动的进一步落实,对培养学生践行节约、反对浪费,养成节俭品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要贯彻落实好这个《行动方案》,不仅需要学校立说立行,更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少给孩子零花钱,不再给孩子买零食提供资金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