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都长安地处战略要地关中。关中以渭河平原中西段为中心,以东潼关(函古关)、西散关、西北萧关和东南武关为门户,是一处易守难攻之地,加之渭河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出关可图天下,闭关可守基业,怎么看都是一处建都的好地方。宋都开封则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平原地带,在面对北方强大游牧政权并且又丢失了战略屏护燕云十六州的情况下,作为一国都城,实在是太危险了。

那么宋朝为何会放弃战略要地长安而建都在险地开封呢?从唐至宋,都城从长安至开封,表面看来是政治中心的转移,在本质上其实体现的是经济中心的转移。作为政治中心的一国首都,必然是大量的人口,以及诸多权贵聚集地。大量人口的衣食住行以及权贵们奢侈生活,都需要可靠的经济来源予以保障。宋朝放弃长安而定都地处平原易攻难守的开封城,其实是有难言之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安洛阳开封的大体位置

政治中心从长安到开封的改变,不是一天完成的。唐宋之间,还有五十四年的五代时期,我们看下五代这五个短命王朝的建都史:

后梁(907-923年)定都洛阳,

后唐(923年-936年)定都洛阳,

后晋(936年-947年)定都洛阳(时称西京),后迁都东京开封府。

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定都于东京开封。

后周(951年-960年)开封

长安(今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渭河平原)历来是中原地区最为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其开发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时期,如仰韶文化;尤其经过秦汉的开发,至汉武帝时关中的农业到达巅峰。

彼时,汉长安附近有“天下陆海”之称,《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丰、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

一个农业发达、经济昌盛的关中,无疑成为汉帝国最为坚固的压舱石。但在汉以后,最早在东汉末年,关中地区的经济已经出现颓势。汉末豪强并起,战乱频仍,关中作为政治中心所在地更是首当其冲。从董卓乱汉起,关中地区的战乱便没有停过。三国时期又频频遭到蜀汉的袭击。其后果是人口锐减,以至于曹操曾经多次从其他地区迁徒民众以充实关中。人口的损失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大量土地被摞荒。

关中地区

更重要的,关中地区之所以农业发达,由中央政府主持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是其根本。由于秦汉时期关中北部地区(主要指洛河,泾河平原地区)以及渭河平原(也即关中平原)的农业开发,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大量泥沙随河流而下,导致关中地区修建的引水灌溉工程多被淤塞,并且极难恢复。而在战乱期间政府根本无暇亦无力对这些水利工程进行维护疏浚,这样一来,前代王朝所打下的良好水利基础便被废弃殆尽,且由于长期废弃,多淤死,难以疏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时龙首渠示意图

在上面这许多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近乎致命的打击,

《后汉书》载: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另有《晋书》载:自此长安城中尽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

自此,在整个中原王朝来说,关中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被动摇了。经济重心的东移,最初出现于隋唐。

隋唐时期,在大一统政权的主持下,也对这一带的水利设施进行了修复,但还是远不及巅峰时期:唐前期所能够得到江津的农田面积仅为汉时代的不足四分之一,而后期则仅为七分之一。那么这样带来的后果便是关中地区产出大大减少。

《新唐书食货志》载:所出不足以供京师。

隋炀帝之所以修建大运河,其主要目的之一应该就有南粮北运以供京师。长安洛阳双都体系逐渐成形——长安作为政治中心,洛阳作为陪都,因距离运河较近,近水楼台先得月,从而经济地位逐渐上升。这一体系一直延续至唐末。另外,自唐中期开始,东亚地区逐渐进入了一个干冷的气候时期,关中地区的先天条件开始恶化,不再利于农业生产,虽然还没有凋弊但作为政治中心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隋京杭大运河示意图及开封的位置

自唐安史之乱起至五代时期,关中战区战乱频仍,这一双都体系又受到严重打击,长安城更是毁于战火,于是新的双都体系随之诞生,即洛阳与开封。

开封城直接就在大运河的通济渠段上,漕运交通条件相比洛阳更为便捷,南方的米粮可以沿汴河直达开封,没有物资供应之虞;陆上交通更是四通八达。开封城地处平原地带,西靠关中,东面齐鲁吴越,南控潇湘,北接燕赵,就中央帝国管理角度来考虑,位置极为便利。正是出于此考虑,乍经藩镇割据之后的北宋,虽然也曾动过迁都洛阳的念头,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综上,中原帝国首都自长安到开封的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有经济考虑,有政治考虑,也有战乱与气候等外在条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