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

“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这句对曹操的评价,很是中肯。不过大多数人受到尊刘贬曹的风气影响,一直认为曹操是个祸国殃民的奸雄。

实则不然,他在世时,惩办豪强,改革吏治,唯才是举,是一位很有作为的主公。如果拿曹魏和蜀汉相比,那么前者是一个有军队的国家,后者则是一个有国家的军队。再说曹操本人,其才华和胆识以及魄力,汉末诸侯中无人能出其右。

编辑

(一)、令君献策,奉天子以令不臣

“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荀彧是东汉最后一位忠臣,同时他也是曹操一统中原的最大功臣。出身于世家大族的荀令君,最早跟随着袁绍,可是此人没有远见,而且也没有流露出匡扶汉室之意。

反倒是当时处于危亡之秋的曹操,表现出对大汉矢志不渝的忠心,而且此人求贤若渴,于是荀彧欣然前往。曹操将他比作自己的萧何。从此两人一心,共谋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

1. 扶植傀儡皇帝,名正则言顺

荀彧不知道自己是错付了一腔孤勇,早年间他很是积极的帮助曹操出谋划策。汉献帝刘协并不是通过合法继承得到的皇位,而是董卓等人扶植起来的“假皇帝”。他本身也没什么权力,只有被人利用的份。

讨董联盟土崩瓦解以后,董卓败亡,而汉献帝也惶惶如丧家之犬。根本没有人愿意收留他,反倒觉得这是一个祸害。荀彧出于匡扶汉室的目的,想让曹操收留献帝,并且让他打着献帝的名号,去征战各个诸侯。

荀彧的想法是好的,能够让曹操心甘情愿的对献帝好,同时他也希望,曹操打下天下后,能够将其还给汉皇。所谓奉天子以令不臣,无非就是追求一个师出有名。这也就是刘备等人屡次提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编辑

其实如果不是荀彧告诉曹操发现了能够利用汉献帝去征战,根本不会有诸侯在意他。后来刘备屡次拿此事攻讦,也无非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即使献帝到了刘备的手中,他也只是会利用其大做文章。

当然,从一开始曹操就明白,拿下献帝并不会使天下诸侯归附,但他仍然要做。

编辑

1. 废立之事,不符合法统观念

即使献帝,在曹操的手里,也不会有人认为曹军就是王师。那么,他号令不了诸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刘协本身位不正。灵帝去世以后,引发了宦官之乱。汉少帝刘辨与刘协仓皇出逃,路上碰到了董卓。而他本人很是厌烦少帝,一见面就有了立刘协之心。

后来董卓凭借着自己的权势,当上了司空,紧接着就宣布让少帝下野。

并且,拥立时年九岁的汉献帝为皇帝。可见,刘协的位置并不是通过合法继承得来。其实拥立他的是旁人也就罢了,可偏偏是窃国大盗董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

董卓那是曾经天下诸侯共同的敌人,献帝虽然无辜,但他的上位确实有违祖法礼制。再加上是董卓扶持起来的缘故,根本没有人真正的把他当成个皇帝看待。这一点,曹操也是知道的。

不过,他只是像当年的董卓一样,将献帝束之高阁,而后打着他的旗号,去四处征战。

所以,献帝对于曹操而言就是个吉祥物。没有太大的实质性用处。如果献帝的命令真的管用,那当年董卓何不直接逼迫刘协下个诏令,让关东联军解散,不就没有后来的事情了。

所以,令诸侯困难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献帝并不是大家共同承认的皇帝。后来想要得到他,无非是想学当年的董卓以及眼下曹操。

编辑

(二)汉皇无权,不具备号召力

皇帝那只有在手握兵权的时候,才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否则,想让天下人只凭借着什么“皇家正统”就为之信服,那是不可能的。倘若如此,就不会有当年的春秋战国乱纷纷,就不会有礼崩乐坏。

其实退一步讲,就算曹操挟持的皇帝是功成名就以后汉武帝,就算是董卓废掉的那个汉少帝,大家照样不会听他的,反而会以“清君侧”的名义继续相互攻伐。

编辑

1. 群雄割据,丢失了对皇权的认同感

当年刘秀建立东汉,就是靠着地方豪强以及门阀世家的支持,所以上位以后这些势力也一直在不断地膨胀。更何况,到了东汉中晚期,宦官专政,外戚专权还有那些酒囊饭袋般的昏庸君主,搞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出现的那些自然灾害,朝廷也没有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还因此爆发了黄巾军起义。当时可谓是“天下苦汉久矣”。大家巴不得汉朝快点灭亡,自己早些上位,又怎么会真心实意的拥戴汉室。就像当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只有曹操等几个诸侯是真心实意的。

编辑

而袁绍,袁术等人,只不过是借此机会扩充势力罢了。所以,在大家的心里,汉献帝根本毫无地位,又怎么会去听他的。他只不过是恰巧登上了皇位的宝座罢了,手中无兵无权,只有几个忠心于汉室的儒臣,又怎能掀起风浪。

退一步讲,如果汉献帝真的有实权,他就不会被曹操操控。那时候的皇帝,就剩下了一个名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

1. 先声夺人,掌握话语权

虽然各路诸侯都不认可刘协,也不愿意再在东汉的统治下生活,但是大家都不敢直言不讳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除了那个目光短浅的袁术,其他人都在名义上说拥护汉室。其实,这就是讲求的一个名正言顺

毕竟大汉统治中国数百年,再加上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若是谁公然提出要反对汉室,那么必定会沦为众矢之的,可以参考当时的袁术。所以,曹操掌控着献帝刘协,其实就是为了抢占道德制高点。虽然这并不能为他统一天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至少在名义上占据了上风。

编辑

他又给自己封了丞相,后来又封了魏王,这些官职虽然都没有得到其他人的承认,但至少在表面上他是正儿八经的汉臣,这自然就比其他诸侯高出一截。那个天子,本身又没什么权威,曹操又怎么可能真的将其视作自己的制胜法宝。

所谓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曹操想打谁,就可以说是皇帝想打谁。而他们反抗,则就掉入了一个舆论旋涡,曹操此时又可以指责他们不接受朝廷命令。其实,这不过是一些文字游戏,和路人皆知的政治把戏罢了。

编辑

(三)、权最盛者,乃当雄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自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心理已经深入人心。更何况,那些诸侯们本身就是社会高层。

最高权力,对于他们而言,唾手可得。群雄割据,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兼并其他霸权,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大一统国家。至于拥立汉室,那只是缓兵之计。总不能一下子就让自己成为全民公敌。

编辑

1. 奉天子,不过是个幌子

不论什么社会,凡事都讲究个名分。所谓师出有名,就是要先找到道德的制高点。而献帝,其实就是曹操占据道德高点的踏板。不论是他本人亦或者是荀彧,大家心里都清楚,没有人真正的认可汉献帝。但曹操仍然要与其捆绑一处,就是为了个名分。

他是汉皇亲自任命的丞相,不论是招兵买马还是收服诸侯,都可以说这是皇帝让我做的。而其他人都说自己是汉室的忠臣,那么投奔曹操,不就代表着向汉室靠拢。至于那些一心想和自己为敌之人,那曹操就可以说他们是反贼

就像蜀汉政权,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即使这是真的,那与东汉也早就出了五服。他只不过也是打着汉朝的名义,来抢夺道德高点罢了。只不过,他是以自己为旗帜,而曹操是以献帝为号召

编辑

1. 汉室颓废,世人皆知之事

东汉中晚期的君主们,大都是还没有成年,就继承了大统。他们自己首先是个孩子,做不出什么高瞻远瞩的决定,而且多受身边之人操控。

就像那些宦官们,这些人把持朝政,只不过是为了夺权争利罢了,根本不会在乎百姓的死活。而且,他们又没什么文化,又怎会有什么英明决策。

所以,自从灵帝去世以后,天下大乱这是无法改变的结局。更何况,地方豪强们一直蠢蠢欲动。就像袁绍家族,那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好不容易等到了机会,又怎能心甘情愿的再去辅佐汉室。

曹操也很明白,没有人是真正的希望汉朝向好发展,大家只不过是使出浑身解数来蹭一下东汉的边罢了。他也没指望着献帝能为自己做多大贡献

编辑

结语:

曹魏能够称霸中原,并不是因为献帝的缘故,而是其本身的实力已经达到了。献帝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筹码罢了。

当然,献帝也可以为曹操招贤纳士,毕竟还有很多文人受到忠君爱国的教育,一心想着“货卖帝王家”,而曹操和汉室捆绑到了一体,最终还是卖给了曹家。

参考文献:

《汉书》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