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对于土地的执着,市民完全无法想象,尤其是对于很多吃过苦的老一辈农民而言,只要手里有土地,就不缺粮食,也就再也不用饿肚子。这,是一种安全感。此前,国家为了增强农民的这份安全感,专门设立了粮食直补和收购保护价,也算是对农民辛苦付出的一种认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土地抛荒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很多土地再也见不到金黄色的麦浪和一颗颗饱满的玉米,取而代之的是成排的树,甚至是成片的荒草,土地“种草、种树、不种粮”让人惋惜。甚至还有很多企业,在耕地上建起了厂房,搭起了大型猪圈,这无疑都会对土地耕作层造成严重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小农经济”模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的今天,很多农民的种粮利润已经无法满足自己的生活开销,这也是土地抛荒的直接原因。尤其是随着化肥等农资价格越来越高,粮食收购保护价越来越低,这一利润正在被进一步压缩。以小麦为例,2017年的收购保护价为每斤1.18元,然而去年和今年的收购保护价却降到了每斤1.12元。与此同时,近几年各地区小麦种子的价格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表面上,粮食价格过低,是直接造成土地抛荒的主因,但是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农业利润,根本无法回归于农。

为何这样说?因为“粮价为物价之首”这一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事实也确实如此。可是,你真的确定粮食价格没有提升吗?我们以小麦为例,大多数农民只能按小麦收购保护价,或者略高一些的价格出售,实际上这个价格已经很低了,除去种植成本,农民根本挣不了多少钱。

然而,当这些粮食,被粮食中间商或粮食加工厂买入之后,一经周转,其价格就已经提升了很多很多,其中所产生的利润也根本无法回归于农。见多了商人靠加工粮食买楼、买车,而农民靠卖粮食却连最基本的生活开销都平衡不了。

如此一来,粮食在农民手中的出售价格,一直在社会舆论和市场环境下,被压制得死死的,使得粮食生产端趋近于一种“原始化”。然而,农资和粮食终端产品的价格,却呈现出一种“市场化”,且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上涨。因此,“原始化”和“市场化”的矛盾,让土地抛荒更为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国家相继推出新政,力求对土地抛荒“踩急刹车”,涉及近6亿农民。

第一,制止耕地“非农化”。其实土地抛荒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非农化”,而为了保住现有耕地,国家将对耕地“非农化”的现象进行严查,并对违规者进行严肃处理。具体条款主要包括严禁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挖湖造景和进行非农建设等方面。这种“先治后防”的策略,对于治理现阶段的土地抛荒问题很有用。

第二,开发新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因为现有的“小农经济”模式,确实已经无法创造出足够的利润,因此开发新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已经变得很有必要。为此,国家此前便开始鼓励农村发展土地经营托管、家庭农场建设,以及允许集体土地自由入市,并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只要这些新的农业模式创造出足够的利润,土地抛荒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三,促进农产品产业化。现如今国家已经加大了农产品产业化的投入力度,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的利润。在实现农产品产业化的过程中,国家先是放开了设施农业用地的限制,将农产品加工和冷藏设施用地,全部划入农业用地范畴,无需补划。此外,国家还通过大力扶持冷链运输以及鼓励农产品品牌化等方式,进一步减少农产品损耗,提高农产品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觉得土地抛荒的根本原因在哪?粮食应不应该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