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但成都仿佛有着奇妙的磁场,它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闲适”、“慵懒”、“乐天”,似乎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成都的气质,有人说:“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精神体系,既保存了那些渐行渐远的精致、和缓、温文尔雅精神,又不断生长、融合、突破,让城市充满了想象力。”

流转的时光赋予了成都鲜活的生命力,繁杂事物的和谐相处形成了这座城市文化的合力,生活中冗长的琐碎与天光乍现的幸福瞬间,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

于是,成都成为了旅行手册上那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于是,成都成为了雷克萨斯联合单向空间发起的「守护城市之光·书店支持计划」的第五站。从杭州·单向空间乐堤港店出发,走过武汉的物外书店和卓尔书店,又回转至上海的乐开书店,这一次,「书店支持计划」向西南内陆挺进,走进言几又 成都悠方店,走进成都——古蜀文明的发祥地。

落地成都,这座意蕴隽永的文学艺术之城立刻征服了我们。温润秀美的环境,自由浪漫的城市文化,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滋养了众多诗人、作家和艺术家,文化艺术反哺成都,让成都披上浓厚的文化外衣。

在拥有如此鲜明特色的城市,谁又能不好奇这座城市隐藏的秘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只有成都

千百年来,蜀地的人文、交通、饮食等因素影响着成都形成了从容自得、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这一次言几又邀请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老师,发起一场特别的巴蜀文化赏析之旅。

在阅读和与读者朋友交流的过程中,袁庭栋老师从成都建成史出发,从成都的方言到成都的街巷,再到成都的河与桥,详细解读了老成都城现有的和曾经存在的街道以及文化生活,唤起那些公共文化空间之于个体精神生活的记忆和价值,仔细阅读成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活动现场图片

巴蜀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移民文化为载体而表现出的兼容,袁庭栋老师引经据典、形象生动地从以下各个方面讲述了巴蜀文化汇纳百川、发展创新的诸多特征。

数千年巴蜀历史——祖先变“蜀道难”为“蜀道通”

除了成都的美食,四川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应该是大部分人对这个地方最古早的认知。但事实上是大部分人都被误导了,李白更多的是写政治而非地理。

古代巴蜀的确交通不便,但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变“蜀道难”为“蜀道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栈道千里无所不通。

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老师走遍成都的河与桥,详细解读了川北现存的很多古栈道遗迹以及索桥的历史。至今,川北仍有很多古栈道遗迹,全世界种类最多、记载最全的索桥也都在四川。此外,袁老师还举例介绍了考古学者们发现的丝绸之路上古代丝织品的制物,也佐证了古代时期“蜀道通”的文明成果。

天府文化最初的星火——汇纳百川

从地理位置上看,成都偏居西南,处在盆地之中,交通不便,于是给很多人造成了眼光狭隘、不善交流的印象。袁庭栋指出:“这绝对是误解。成都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开放和包容。”

“蜀道通”为巴蜀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了四川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迁移。

历史上巴蜀地区经历了“湖广填四川”等几大移民大潮,让四川成为了全国最典型的的移民省份。因此,也形成了成都开放、兼容的文化特征,因此也形成了成都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从三星堆到都江堰再到武侯祠等,从中不难看出巴蜀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

在袁庭栋老师看来,成都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移民文化为载体的兼容文化。也正是这三次移民运动的发生,成就了成都文化休闲、开放、兼融的特性,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让人心向往之。

在成都,以移民文化为载体的街道文化处处可见。

“成都是个大茶馆,茶馆是个小成都”——茶馆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茶馆文化与移民文化密不可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汇聚巴蜀,他们既不是亲戚也不是老乡,但要共同修桥铺路、开发家园,于是茶馆作为一个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出现了。在茶馆里要一杯物美价廉的茶,可以从天亮坐到天黑。唱清音、说评书,移民文化让茶馆蓬勃而生。

对外来文化的尊重

首先是语言。 四川方言是以湖广话为基础,融合各地语言特征形成的,西昌话带有河南特色,而川东方言和湖北话基本一样,四川方言中的词汇也有许多源于湖南、湖北方言。

其次便是客居成都的名人们,如李冰、诸葛亮、杜甫、陆游等等,虽然都不是成都人,但却被成都人纪念着、崇拜着。对外来文化、文人的尊重,展示出了成都一种值得发扬的包容、不排外的精神。

开放兼容,双向互动

四川不仅欢迎外来人在此安家乐业,四川人也敢于并乐于走出去。

“在川是条虫,出川是条龙”,这种说法虽然过于绝对,但从侧面反映了四川人开放的文化心态。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有人说那是因为四川人多地少,袁老师却认为是因为四川人没有闭塞保守的观念。巴蜀文化的开放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不排外,另一方面自己敢于走出去闯天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开放兼容。

阅读城市,点亮内心——在成都与你同行

一个城市,仅仅满足必需要求尚不足以成为城市。

几千年来,成都的开放与包容使成都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也正是这份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底蕴,正在为居住或路过成都的人造出天马行空的壮丽梦想。

充斥着种种算法、规则的社会机器似乎在成都也能慢下来,给了身处此地的人们更多足以挥霍的时间,那不妨慢下来,去阅读,去了解,去体会。 正如袁庭栋老师所言,对于天府文化,我们必须在深刻了解之后,才能谈传承。 将文化嵌入城市的脉络之中,与同行者一起守护城市之光。

「守护城市之光·书店支持计划」一路走来,我们对书店与城市密不可分的亲密感体会更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书店与城市的关系,书店是城市的精神领域,而书则是书店的灵魂。在一本本书中,熟读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里的陌生人认识这座城的第一步,重读城市历史则是当地人了解先祖的唯一途径。

城市的秘密被先人记载在书中,我们唯有在书中方能寻找到答案。

尽管,如今的网络提供了一种人类无法抗拒的便利,在弹指之间接近无穷的阅读可能,但书店在暗夜中发出的光芒,让时光变得如此轻柔。 就像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中说: “图书承载着我们的思想和想象,使它们充实人间; 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我们日臻完善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 当我那天的工作快结束时,那些书仿佛变成城市里灯光闪烁的窗口,诱惑地显露出居住在封页之间的百态人生。 这已不仅仅是生意,这是快乐,精神和肉体的快乐。 ”

“灯光闪烁的窗口”仍在,「守护城市之光·书店支持计划」也将走进下一个城市的精神领域,与读者相聚,与城市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