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盐是我们最常见,也是最不可缺少的一味调料,百味之祖嘛。然而,关于它的历史,我们却知之甚少。盐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古人又是如何发现或者说发明使用盐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盐是百味之主,但它的历史却很少人知道

关于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考古界的专家们。直到2015年9月,考古人员在浙江省宁波市大榭开发区的范家墩,发现了一处大规模古代遗迹。
大榭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对于科技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古人而言,这里基本上就算是一座孤岛了。不管他们是跨过山河大海,还是穿越了人山人海,总而言之,他们一定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来到了这里。
那么,让考古队员们想不通,古人非要来到这里干什么呢?是躲避灾祸还是寻找宝藏,还是另有玄机呢?来到这里的又是什么人呢?

经过考古人员们仔细的勘查,发现这里很可能是古代制盐的一个遗址。如果说真能确定这一点的话,这将会是一个轰动考古界的大发现。因为关于人类食用盐的历史,我们一直以来都了解的比较少,尽管近些年有发现过一些制盐的遗址,但是时期都相对偏后。比如说宋朝的九亩丘遗址。

大榭遗址是个孤岛,古人为何来到这里

换言之,关于盐的最早历史只存在于文字上,并未在考古界找到相关佐证。而大榭遗址距今四千多年,如果真能认定这是一处制盐遗址,那就意味着中国制盐的历史,将整整往前推进三千多年,这个意义太重大了。

那到底是不是制盐遗址呢?考古队员们继续考察,很快,大榭遗址出土了很多奇怪的椭圆形陶器。查阅史料,队员们惊讶的发现,其实不仅仅是九亩丘,就连国外的一些盐业遗址,也都出土了一样的东西。
那么,这是不是就能肯定大榭遗址,就是制盐遗址呢?考古队员们却还是不敢轻易下判断。因为他们认为现在还缺少一个关键的东西,什么呀?盐。

我们知道,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这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物质。因而在以往的考古发掘当中很难见到盐的身影,这也成为判定盐业遗存的最大难点之一。那么,时隔四千多年,队员们有可能在大榭发现盐的痕迹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宁波市大榭开发区发现了古人制盐遗址

盐,考古队员没有发现,却发现了和制盐密不可分的碳酸钙。那么,陶器里碳酸钙的发现,说明这个陶器很可能跟煮海水或者煮卤水有关系。通过氧同位素分析,可以推断出碳酸钙的形成温度大概在四十度左右,而这个温度恰好和大榭所在的,东南沿海的夏天的天气特特别吻合。

简单来说,这些碳酸钙是古人制盐当中,一道自然晾晒工序当中形成的。尽管没有找到盐的实物。但是通过他们,我们可以反推证明盐曾经是真实存在的。
到了这里,已经可以很肯定的说一句,大榭遗址的的确确就是一处距今四千四百年,到四千一百年的史前制盐遗址。遗迹定性了,考古队员们很快就完成了现场清理,发掘以及出土文物认定的所有工作。

经过统计,这一次共发现了27座盐灶,18处制盐废弃物堆,还有两处人工营建,以及一处四千多平方米的制盐场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遗迹的分析,专家们了解到了一段史前先人翻山越海煮海为盐的鲜活历史,成功还原了我们不曾了解的制盐古法。

考古人员在对大榭遗址进行挖掘
那么,四千多年前的仙人究竟是如何产盐的呢?第一步是等,哎,没想到吧。夏季高温,海水退潮之后,长时间的太阳照射,使得滩涂上出现了一层雪白的盐花,这个时候古人们闪亮登场。
第二步,古人将盐花和海泥一同刮走,经过晾晒,捣碎等工艺,就会析出碳酸钙。就是考古人员之前发现的那些灰白色的物质,还有其他的杂质。这个时候,粉末状的盐泥就诞生。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盐的原材料已经备好了,接下来当然就是制作煮盐的装备。就地取材,人们用岛上的黄土制成大陶缸,作为煮盐的锅具。随后又推出了一些密集的椭圆形烟灶,将锅具两个一组的放在上头。接下来就是制盐的最关键的步骤了,备卤水。
简单来说,就是先把两个坑,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中间用一个管道连接,将盐泥放入大坑之中,再倒入海水浸泡沉淀12至24个小时,高浓度的卤水就会流入到小坑之中。

大榭遗址发现了古人利用海水制盐的方法

紧接着,只要将这些卤水倒入到陶缸之中,利用火烧的原理慢慢蒸发掉水分。卤水逐渐固化,这个过程一定要持续搅拌,避免完全结成块。一段时间之后,结晶逐渐散开,海盐煮至成功,这就是古人们研发出来的制盐古法。
讲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同时也要感谢四千多年前,或者说至少四千多年前的先人们,他们历经艰难险阻,跨越重重障碍,找到了这一片神奇的土地,辛勤劳作。如今,我们美食当中,才会多了一味名为“盐”的传奇调料,是为百味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