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廷帝国末代王朝统治时期 (1261—1453)国力衰微,军队建设日益萎缩,其早期和中期一度强大的军事武装早已雄风逝去,无论海军还是陆军,其军事技术和兵器发展几乎停滞不前,甚至大幅度倒退,被欧洲地中海世界从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的潮流所抛弃,更是对常备军的建设持放任态度。

同一时期,以意大利各城市共和国、奥斯曼帝国为首的末代帝国周边国家,依靠商贸活动和军事征服拥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频繁战事造成的军队需求上涨,军工业发展迅猛,推动了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逐步转变,战场形势和交战各方的胜负也因此对于兵器的发展水平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末代拜占廷兵器的落后反映出拜占廷帝国逐步走向衰落的形势。

历史学界对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拜占廷帝国衰亡过程的兵器研究还是不够深入。本文希望通过原始史料的记载,重点分析衰亡中的拜占廷军队及其兵器,以此从一个侧面加深认识拜占廷帝国衰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末代拜占廷帝国军队数量少,大量使用外国雇佣兵

末代拜占廷军队兵器落后首先表现在数量非常少,而武器装备数量少的原因又在于帝国军队兵力人数少,兵源枯竭。其中一个影响深刻的因素是大量使用甚至完全依赖外国雇佣兵。可以说,放弃本国军队建设是末代帝国衰亡最直接的原因,导致其在内外战争中不得不增加雇佣兵的比例,而大量使用雇佣兵又成为帝国停止发展本国军队的重要原因,军备数量急剧减少只是一个表象。

末代拜占廷军队武器装备落后的程度令人惊讶,其数量之少更使人难以相信。在1453年关系到帝国生死存亡的首都保卫战中,其武器弹药不足成为所有幸存者共同的印象。留下极为重要记载的幸存者莱奥纳多写道,“我们的人数确实非常少,大部分希腊人都是使用盾牌和长矛的平民,他们操用自己的弓箭刀剑,完全凭着本能而没有任何技能功夫”,而仅有的一点弹药还“常常点不着火儿,因为我们缺少火药和石弹的确不能用它们来对敌人造成伤害”。众多文献都清楚表明,末代拜占廷军队几乎没有军备建设,而其武器数量奇缺直接反映出军队人数少和兵力不足的事实。

至少在最后的京城保卫战中,他们将帝国的命运托付给了雇佣兵,将城防的大部分重任交给了装备更精良的外国人。其实,拜占廷人将防御战的总指挥权委任给热那亚雇佣兵领袖,完全是无奈之举。正如莱奥纳多记载的那样,“希腊人大部分都热爱和平能够熟练使用弓箭和十字弩的人非常少,不足以分派到各个城垛,他们只能根据各自的知识和能力尽可能地做得最好”。正因为如此,“皇帝的军队人数很少,士气低下,他面临战斗没有信心,而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其总指挥乔万尼身上”。

二、末代拜占庭帝国兵器质量水平低,战略思想保守

末代拜占廷帝国放弃军事建设的表现突出反映在兵器水平低、质量差,不仅缺少数量基础,也没有质量保证。很多文献都反映其弹药常常哑火,盾牌难挡弓弩射击,少得可怜的刀剑无法在搏杀中占据任何优势。究其原因在于末代帝国手工业和军工制造业的瓦解,而直接的原因在于战略思想的保守性。

最能够反映末代拜占廷军队兵器差的战役就是君士坦丁堡保卫战。对于这次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被视为重大事件,文献记载之详细,是其他拜占廷编年史、教会史、纪事本末史书都无法比拟的。前引莱奥纳多不仅具体地记载了拜占廷守军武器弹药极度缺乏的情况 ,而且还记载了实战战士“热爱和平的,无法熟练使用弓箭和十字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显然,拜占廷士兵只是临时从城中百姓中召集来的,他们既没有作战经验,也没有经过军事训练,只是“本能地”使用着最为原始的冷兵器刀剑和长矛。显然,守军中的拜占廷士兵根本不掌握任何当代最新尖端兵器技术,完全无法胜任这样的战事,他们使用的原始武器刀剑只能在近战肉搏时滥竽充数,而不能抵抗住土耳其将士使用火器发动的疯狂进攻,因为后者“使用的手持火枪、活动火枪、十字弩、抛石机和弩箭”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和肉搏战无法比拟的远距离攻击优势,即便在冷兵器时代,末代拜占廷军队的兵器也远远落后于周边其他国家。

兵器质量低下和军事技术落后还与末代拜占廷人的战争理念有直接关系,他们在帝国实力江河日下之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面临强敌威胁一味退让,屈辱求和,采取了筑城坚守的策略。因此,他们即便在战争中获得了少数雇佣兵的支援或者得到某些新式武器也不能很好的发挥其效力。根据幸存者的记载,雇佣兵除了使用安装在车架上的大弓弩和手持弓弩外,还使用小型的混杂火器,例如一些小火炮和火绳枪,但守军的火器都有很大局限性。

根据前引莱奥纳多记载,火炮“不能非常频繁地发射,因为火药和弹丸都很缺少”。另外, 守军最大的火炮不得不停止射击搁置一边,因为拜占廷人并没有为城墙构筑炮台。据记载土耳其军队占尽了优势,不仅使用了古代战争所用的各种攻城机械,而且大量采用了新式火器,末代拜占廷军队最大火炮发射的炮弹还不到土耳其人最小炮弹的十分之一,兵器水平相差之悬殊非常明显。

毫无疑问,末代拜占廷军工制造业发展的停滞,除了与末代王朝放弃武装力量建设相关,还与末代帝国城市经济,特别是手工业经济的大幅度萎缩衰退密切相关。拜占廷帝国灭亡前一个世纪左右,城市破败,像君士坦丁堡和塞萨洛尼基这样的大城市不仅人口急剧减少,而且城市农村化,城内出现了大片农田菜地。

首都原来发达繁荣的手工业急剧衰败,工商区悄然转移到出入城门附近,以便于进行粗制日用手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交易。高质量的奢饰品商品和原来由国家控制的军工加工业逐渐消失不见了,过去加工军用靴子的手工区也迁移到城市西北角的布雷科奈城门附近。而城市里的居民为了基本生计也不得不在城里种植菜地农田和果园 ,城市居民农民化必然严重破坏城市手工业的发展。

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个时期的拜占廷军刀深受土耳其兵器的影响,但质量不能与后者相比,无论就硬度和锋利程度也不能与意大利各城市共和国的兵器相比,属于这个地区最差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末代拜占廷兵器水平如此之低下,在战事频繁的东地中海地区多国较量中,必然惨遭淘汰,特别是在新兴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打击下注定其走向灭亡的命运。

三、末代拜廷帝国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机遇

末代拜占廷武器落后的重要原因在于衰落中的拜占廷帝国缺乏研发制造新式武器装备的需求,他们将国防重任委托给了外国雇佣兵,并将原有的骑射技术都转变为王公贵族走马放鹰的游戏。而导致其缺乏研发新式武器的深层原因在于其综合国力的衰微,也就是说,即便出现了发展研制新式武器的机会,末代拜占廷人也轻易放弃了。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新式武器的出现常常决定战场胜负形势的变化。在拜占廷历史上也是如此,作为拜占廷帝国“最高机密”的“希腊火”曾在战场上大发神威,屡次挫败了正在扩张势头上的哈里发军队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并由此一举扭转了整个东地中海战局,这已经成为古今拜占廷学者公认的史实。但是,这种出现在7世纪的“新式”武器经过数百年的使用,到末代拜占廷王朝时,已经无法克敌制胜。

根据上述多位战场幸存者的记载,拜占廷守军在君士坦丁堡保卫战中也使用了火攻,有证据证明它就是“希腊火”。即便如此,可以确定的是末代拜占廷军队没有任何新式武器,因为“希腊火”自7世纪问世以来,早已成为一种古老的武器,与14、15世纪欧洲地中海世界正在迅速发展起来的火器性质完全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我们掌握的其他史料表明,12世纪的拜占廷军队就已经从十字军骑士那里学会了使用弩箭的技术,而且还仿造过多种型号的弩箭发射装置。阿莱科休斯一世皇帝的女儿安娜记载说,弩箭是十字军骑士和拉丁海盗带人希腊的,拜占廷人因其野蛮而不屑使用,她还曾细致地描写了弩箭的杀伤力,“这就是弩箭,一种真正凶残的武器。

被它不幸击中的人根本察觉不到 被击中便死去了,尽管它的射击力强大,但伤者对此一无所知”。同一个作者还提到当时作战时,拜占廷军队使用过“多种攻城机械”、投石机、石弹弩,参战的还有轻装盾牌兵、弓箭手、矛手和重装步兵等。但我们从君士坦丁堡战役的史料中显然没有看到拜占廷军人使用弓弩之类的兵器,更不用说新式火器了。

谈到这个时期的火器,就要对比一下同一时期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武器装备。根据多位幸存者的记载,土耳其军队在战场上使用了多种型号的加农炮和重炮,还有一些小型火炮、火绳枪,以及常用的传统武器如骑兵十字弩、常用的弓弩(发射石弹)、投石机、吊索和弓箭。前引特达尔迪估计,他们在攻城战期间每天需用 1000磅火药,而在他们14个火炮阵中最大的火炮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火炮,长约29英尺( 8.84米),其发射的石弹重达1200磅重(544.31公斤)。对阵双方新式兵器的鲜明对比充分说明末代拜占廷军队已经彻底落后于欧洲地中海世界武器装备革新的潮流之后了。

四、总结

末代拜占廷军队武器装备的陈旧深刻地反映着末日帝国的国力衰微, 不仅如前所论源于拜占廷人放弃积极的军事建设,失去了很多引进新技术、发展兵器制造的机会,而且还主要源于国家整体综合实力的大幅度下降,缺乏维持基本军需的资金,更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新式武器的生产。

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不仅由于技巧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现实。末代拜占廷军队由于帝国的衰败而在这场变革中败下阵来,在当时的兵器革命时代,也就是“火器”,特别是大炮的引进,以及新的防御工事体系,确实‘革命’了战争”这样一个时代落伍了,其灭亡就是必然的了。末代拜占廷兵器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杰弗里· 帕克 《剑桥战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2、布莱恩·蒂尔尼 《西欧中世纪史》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