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提到: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亲在书信往来中得知远在他乡的孩子,现在幸福安好身体健康,便满足了。其实这也反射出来了父亲对于孩子那无私无畏的爱意。其实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尤其是涉及到政治方面的问题,很多父亲都会优先考虑到嫡长子,因为在中国古代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度非常久远。这种影响就如同现在人们对于儒家文化的推崇程度是一样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宗生于公元259年2月份的河南,是西晋王朝的第2位皇帝。如果大家去了解西晋王朝的历史,就会发现历史学家们用这两个字来评价司马宗,那就是痴呆。历史上从来不缺乏痴呆的皇帝,就比如说人们一直所提到的扶不起来的阿斗,阿斗就是指刘禅。刘禅身边好歹有一个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有名的军师。

很多人认为有这样一位大臣留在蜀汉,别说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当皇帝,就像是刚出生的孩子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一样,可以风调雨顺。但是事实证明,当时临危受命的诸葛亮年岁已老,真正能够为蜀汉所用的重要大臣已经不多了。刚好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又不会治理槽钢,所以蜀汉奠定下来的政治基业,最后还是付诸东流了。

刘禅的故事其实也在司马衷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在公元290年司马衷顺利登上皇位,身边也被安排了一位著名的太傅,名字叫做杨俊,他来辅佐政治。但是原本杨俊可以媲美诸葛亮的,却引发了一系列后期的悲剧。杨俊虽然尽心尽力的为整个西晋王朝做着贡献,但是司马宗的皇后贾南风却因为害怕杨俊的势力会危及到了自己娘家的外戚势力,所以便设计残害了杨俊整个家族。

慢慢的由贾南风娘家的外戚势力掌握了整个西晋王朝的实际权利,最后也就引发了八王之乱,西晋走向了没落。所以这时候也就有人会问,如果司马宗真的不像刘禅那样,是一个明事理的好皇帝的话,那么还会有贾南风那些事儿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证明没有人看好司马宗,大家都认为司马宗是一个不能够胜任大事的皇帝,应该在其当太子的时候就将司马宗推下位,不应该有后续登基的一切事情出现。公元267年,司马宗被册封为皇太子,这时候有很多朝中大臣纷纷明里暗里的给司马宗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上书说:司马衷不适合当太子,更不适合被立为储君。

但是这一些建议最终却没有被司马宗所接纳,最后司马衷顺利的当上了皇太子之位。而且还特意被司马炎子认了一门政治联姻的亲事,也就是拉拢了贾南风背后的娘家势力。 公元268年,这是司马宗被册封为皇太子之后的第1年。然而在一次宴席之上,有一位叫做卫瓘的人,他的身份是朝中宰相,替皇帝处理朝政,深受百官的敬爱。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站出来在宴席之上说:此座可惜了。这个座位特指皇帝坐下的龙椅,意思就是说皇太子被确立了之后,皇帝的宝座也就太可惜了,很有可能就保不住了,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一件事情啊。当时身为皇帝的司马炎并非不知道宰相卫瓘所说言语之意,只不过草草地回复了一句:爱卿喝醉了。

仅仅几个字就将众人打发了,由此可见司马炎是非常偏爱众人眼中不可胜大任的司马衷的。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司马炎非常宠爱的女子,名字叫做杨艳,是武元皇后。由于身份这一层原因摆在这边,又加上嫡长子制度的影响,再加上皇后临终前拉着司马衷的手告诉丈夫司马炎说,千万不要废除司马衷。

所以从情理这个方面来看,司马炎被推上了道德的制高点,并不是说司马炎不知道司马宗上位之后,很有可能为整个西晋王朝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于情于理,司马炎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按照祖宗家法办事,听天由命了。大约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这个时间点刚好是中国历史上的夏朝时期。

然而在夏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就已经慢慢的衍生出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指,丈夫的原配夫人所生的第1个孩子被称之为是嫡长子。而嫡长子所拥有的继承权利对于其他孩子而言,明显具有更大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核心观点就是立长不立贵。意思就是说其他的孩子即便显得更加优秀,但是身份这方面输了,那就是真的输了。很显然这个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中国历史文化当中显得稍微比较落后的一个社会观念,在明朝之后,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慢慢的被废除了。最典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矛盾就是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帝位之争。

朱棣在1402年登基,成为明朝时期的第3位皇帝。从政治功绩方面来看,朱棣的文韬武略似乎要优越于朱允炆。但是在嫡长子继承制度方面,朱棣的身份其实是不如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的。自明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这种落后思想还衍生于一些封建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家族文化里面,直到现在也依然没有办法完全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