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蓝色的头盔,就是一道蓝色的防线

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没有讨喜的题材,也没有任何一线大咖参演。

在参加军武观影团举办的电影点映之前,就连军武菌心里都在怀疑,是否真的会有观众愿意为这部电影买单。

但直到我坐在影院里,安静地看了几分钟后,就立刻被这部讲述中国一线维和战士们故事的电影,深深地震撼到了。

▲9月18日全国公映

成列的步兵战车,是真实的;激烈的枪械交火,是真实的;前一秒在镜头前还有说有笑,后一秒就在炮火中丧生的中国维和战士,也是真实的。

没有人说动辄千计、浮夸到极点的大混战,但这部电影却将一个真实的现代战争搬上了荧幕,真实到令人感到残酷。

看到电影后半段,军武菌就已经忍不住,猛男落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不止军武菌一个人哭了

没错,今天军武菌要推荐给大家这部电影,它就是中国首部海外战地纪实电影--《蓝色防线》。

一部你的心再硬,看完也会哭着打五星的中国良心电影。

1.中国“蓝盔”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享受和平就像是平时呼吸一样自然。

战争离人们是那么的遥远,哪怕是最近让大家忧心忡忡的中印边界冲突,也仅仅是一群人在喊打喊杀,对真正的战争根本没有概念。

可有这么一群中国人,每天“听着枪声睡去,闻着硝烟醒来”,在战争冲突最激烈的地区,时刻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他们就是中国“蓝盔”--维和部队。

1990年,中国宣布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遣军事观察员,一行5人,代表着中国最早的维和人员,没有防弹衣、没有陆战靴、没有迷彩服,穿着老式的绿色军服和绿胶鞋,飞赴大马士革任务区,执行中国第一次维和行动。

这一去一回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停止维和的脚步。

1992年,中国首次派遣成建制的维和部队向往柬埔寨;

2003年,中国派出维和部队赴刚果、利比里亚;

2005年,中国派出维和部队赴苏丹;

2013年,中国派出维和部队赴马里……

长达30年的寒来暑往,中国至今已累计派出维和官兵近4万余人次,足迹遍布中美洲、非洲、亚洲等各个任务地区。

在那些连年战乱下民不聊生的中东与非洲等地区,中国维和战士们对抗着自然与人为的双重挑战。

马里白天平均温度高达五十多度,在那里,中国维和战士们需要穿着厚达几十斤的重型防弹衣和头盔,争分夺秒地搭建战地防御工事。渴了,就灌几口凉开水;饿了,就嚼几块硬馒头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距离工程地不远的几公里地,是正在激烈的交火的战场,他们时刻面临着卷入冲突的危险。

黎巴嫩,一个我们时常在新闻中看到恐怖袭击和自杀性爆炸的地方。

为了维护这里的和平与平民的安全,在地中海东岸绵延120公里的黎巴嫩-以色列边境“蓝线”地域,长期驻扎着联合国营地里的中国维和官员们。

他们面对的是埋藏在黎巴嫩地下数以十万计的地雷和未爆弹,当地老百姓时刻遭受这些战争遗物的伤害。

▲被炸断腿的当地儿童

中国维和官兵每天要背着30公斤重的东西,在地形复杂的崎岖小道上往返10多趟,就为了给附近村民在雷区中打通一条安全的生命通道。

但有一个任务地区,相比马里和黎巴嫩,要危险百倍千倍,它被联合国评估为世界上最危险、最艰苦的维和任务区之一,南苏丹。

而电影《蓝色防线》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南苏丹的一段惊心动魄的中国维和故事。

2.离死亡最近的地方

南苏丹,这个位于东非内陆、人口约1200万的国家,2011年才宣布独立,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世界最不发达、最动乱的国家之一。

在那场独立之前南北苏丹进行的漫长战争中,超过250万人丧生。独立之后,南苏丹民众期待的和平生活却并没有持续多久。

族群矛盾和对权力分配的不满,属于努尔族的副总统马沙尔,在被出身丁卡族的总统基尔解职后,率领支持者在2013年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将这个年轻的国家撕裂。

▲《蓝色防线》截图

这场由总统基尔赫与副总统马沙尔之间的政治斗争,逐渐演变而成的丁卡族和努尔族的部落战争中,近400万南苏丹人流离失所,死亡人数更是高达30多万。

而持续多年的内战更是导致了全国性的大饥荒,南苏丹有近一半人口都在挨饿,如果没有国际的人道主义救援,后果不堪设想。

令所有国家都没有想到的是,首先出击的是中国。

2015年,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明确作出承诺,将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部队待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70届联合国大会

这一决定引起了国内外所有人的疑问,既然维和任务意味着危险,那中国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地组建维和部队呢?

首先,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享受了联合国带来的权益的同时,就理应承担相应的义务。

其次,在国际舆论上,中国一直以来都处于弱势地位,而中国“蓝盔”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大国担当与责任的一张名片,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正面形象。

中国“蓝盔”战士们是中国军队看世界的窗口,也是世界看中国军队的窗口,积极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军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有效改善了中国军队在外国人中的形象。

▲我军在维和期间向外军学到很多从没见过的东西

图为军武采访中国首次维和军人李柏林

而且,和平是所有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的共同愿望,“天下大同”更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历代人的殷切期盼。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才决定在近年来增加维和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一跃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

自此,由成建制的步兵营、工兵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维和部队,前赴后继奔往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

而中国蓝盔,也成为了南苏丹红色土地上最亮眼的风景线。

很多中国人眼里的维和部队,似乎就是被派出去和哪个国家的极端武装分子打仗。

但实际上,虽然维和部队遇袭时会被迫与袭击者交火,但更多维和部队坚持以理服人,武力只是作为一种威胁和自卫手段,除非上面下发命令准许开火,不然正常情况武器就是一种震慑。

毕竟维和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和平”,不是“以暴止暴”,而且从联合国的中立性质,维和部队是不能主动攻击冲突各方的军事目标,不然和某个用武力强行干预他国内政的国家有什么区别?

但你可千万不要以为维和任务就因此轻松了,事实恰恰相反。

联合国派往南苏丹的维和部队的主要任务包括保护难民。光是南苏丹首都朱巴附近的联合国营地的1号和3号两个难民营里,就容纳共有5万人之多的难民,这些难民可不都是善茬。

▲正在站哨的维和战士

一方面,在在南苏丹长期的内战环境下,大量武器散落民间,在南苏丹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武器。

另一方面,首都朱巴附近的反政府武装分子,穿了军服就上战场,局势不利脱了军服就成为了难民,跑来难民营地需求庇护,但维和部队们却又不能将其拒之门外。

长此以往,难民营里人员鱼龙混杂,斗殴、贩毒时有发生,而负责维持秩序的联合国警察却仅仅只有90多人,轮班巡逻,压力可想而知。

▲来自《蓝色防线》

难民营地就和整个南苏丹的局势一致,丁卡族和努尔族两个民族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械斗,可能仅仅开始于两个孩子的一场口角。

严重的时候,几百名名手持砍刀的避难者翻墙进入联合国南苏丹营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难民骚动

在这种时候,保持武力克制将是致命的,如何妥善而又安全地处理冲突是对维和部队的极大考验。

3.残酷的现实

作为一部纪实电影,《蓝色防线》最令人震撼的,就是将一个真实的南苏丹记录了下来。

电影里面,绝大部分的画面素材,都来自当时维和部队现场实时拍摄下来的内部影像资料。

在时而晃动的镜头前,让观众从第一人称视角,走进那个动乱的战场。

▲来自《蓝色防线》预告片

不同以往的电影,所有的场景、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人物,都是真实发生的,没有人能够预测,在镜头里,会发生什么。

也正是如此,在国产战争剧里,像难民这类需要守护的弱势群体,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就是从每个难民剥离出人性的恶,被拯救之后恨不得以身相许。

出现在蓝色防线里时,他们不再是一个片面化的群体,他们虽然有着弱小无助的一面,但有时也绝不是想象中的那般人畜无害。

在你为他们阻挡着前线的战火时,他也可能在大后方给你捅娄子。

种族的差异、国别的差异,给维和任务带来的艰难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一个真实的难民营地,一个浓缩版的南苏丹社会,被整部电影深刻地刻画出来了。

与难民营内的冲突形成照应的,是难民营外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之间的战争。

电影里关于战争的思考,南苏丹紧张的局势,战争的残酷,也主要在这两派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得到体现。

里面有个画面,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十几个反政府武装分子组成的游击小队,与政府军起了正面冲突,一开始两方打的有来有回,直到政府军开来了装甲车。

▲政府军甚至还出动了坦克

反政府武装小队一哄而散,而政府军丝毫没有放手的意思,其中有一个反政府武装分子躲进了附近的一个茅草屋里,装甲车就开到了茅草屋前,不停地用机枪对着茅草屋一顿扫射。

直到将茅草屋射成筛子,这才停了下了。

那一刻,现实仿佛不再是现实,政府军端着机枪,枪口疯狂喷射火舌的场景,就好像是游戏里场景一样,但这却又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而对于驻守在维和部队内部和在哨口上站哨的“蓝盔”来说,两派交火时最明显的体验就是运进营地接受治疗的南苏丹伤员不断增多,最多时一天接进来200多个,但医院一天最多能承担20多场手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伤员死去。

再者就是,时不时能听到不知从何而来的枪响,但你就是不知道敌人究竟是谁。

战事激烈的时候,枪声从白天一直响到半夜,站岗人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流弹和极端分子的突然袭击。

但只要有战争就有牺牲。

▲来自《蓝色防线》预告片

4.维护世界和平的英雄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内部有很多英雄连队,为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其中有一个连队估计大家都听过,它就是曾经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杨根思”连, 也是我军第一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连队。

2015年5月,曾经在湖南卫视热播的大型国防教育特别节目《真正男子汉》中,这支英雄连队就作为代表参与节目录制,其中有个叫做杨树朋的战士,就在节目里出镜了。

▲左一为《真正男子汉》节目里的杨树朋

2015年12月,中国派遣“杨根思”连整建制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时,作为家中的独子,四级军士长杨树朋瞒着家人偷偷递交了申请书,跟随部队前往战乱地区。

2016年7月10日当日8时,一颗炮弹击中南苏丹难民营4号哨位的步战车,炮弹在内部爆炸,曾经在镜头不苟言笑、任务中凡事敢为人先的杨树朋,就这么没了。

而他的妻儿还在家里等着他平安归来。

与杨树朋一同牺牲的,还有年仅22岁的李磊。

▲李磊

在牺牲的前一天,李磊刚过完他的生日,他更新了自己的朋友圈:这个生日礼物太大了,愿所有战友平平安安。配图是一顶UN的头盔,天空中正好有两架飞机掠过。

但是李磊自己却没有平安回来。他躺在担架上抓着战友的手说:“班长,我这辈子就交给党了......”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躺在担架上的杨树朋和李磊

作为班里最年轻的维和战士,他甚至还连婚都还没结,就来到了南苏丹。

当电影讲到这里,军武菌就已经听到了影院里响起来阵阵小声哭泣的声音,包括军武菌自己也没忍住。

▲只有心有感触,才会流泪痛哭吧

真实的死亡,不是演习场上能够模拟出来的,也不是其他影视剧能够表演出来,所有人都知道,这次的电影和以往不同,没有人能有两条命,死了就是真的死了。

没有乱七八糟的滤镜、没有炫丽的特效、没有力挽狂澜的超级英雄,这部电影朴实无华就像《蓝色防线》这个名字一样,但现实不就是这样吗?

有人说这是一部中国维和战士宣传片,但只要你真正走进影院,就会明白,绝不仅仅如此,它想要向观众表达是关于这个世界某些事情的真相,比如战争、比如人性。

在影片的结尾,人们从机场上迎回了烈士们的遗体,他们终于落叶归根。

而在现实中,中国维和战士们的故事永远不会停止。

而如果你想要了解他们的故事,那么这部9月18日上映的《蓝色防线》一定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