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论语》的朋友知道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孔子说:“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今天我们还把知天命代指50岁。

除了孔子的言论之外,《诗经·大雅·文王》一篇中,还说到“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这句话是在夸赞周文王,说他德行高尚,让殷商的大臣和侯王都归顺于周文王。

这句话对我们理解早期古人的“天命”定义十分重要。

首先,这句话提出来一个叫“上帝”的概念,这个“上帝”并不是西方造物主那样的无所不能的上帝。而是代指中国的“天帝”,可以认为是万事万物变化的主宰

即是说,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周朝代替商朝是上帝的旨意。读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深感失望,原来中国古人也主张“命定说”呀,原来中国古人也是认为“宿命不可违”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这样想那你就大错特错, 君不见,在之后作者又说了一句话叫天命靡常”。翻译出来就是“天道无常”。

即是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天的运行规律不可琢磨,没有常定,你看盛极一时的商朝,不也被周朝推翻了吗。而周文王修身养德,天下归心,于是承天抚运,应上帝旨意,取商朝而代之。

在《诗经·大雅·文王》中,“上帝既命”、“天命靡常”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叙述,其实蕴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

即古人认为天命其实是无常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德行很好,那么上帝就会帮助他,上帝就会降下旨意,即“自助者,天助之”。

所以我们须明白,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命”并不是一种规定死了的静态的命数,而是天人的动态感应。

人要奋发图强,以应天命;天帝会青睐自强之人,而给与助力。所以,古人认为天命是可以改变的,“定数”与“变数”出于一个动态的调和之中。如果你不修德行,即便强大如商朝,老天爷也不会帮助你,也会让你灭亡,没有所谓真正的“天命”,有的只是天人合一的行事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