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若愚】

风闻社区有网友发帖提问:“义务兵两年制有什么好处吗?”——

据题主所言,他不是很能理解义务兵两年制,因为根据一万小时定律,如果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0000小时,而义务兵服兵役2年时间,其参与专业训练的时间,满打满算才5475小时,远远不够1万小时的要求。而且按照这种作息表,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训练,这样怎么形成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帖下面有很多人留言讨论,提出了各自观点。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认识,以及了解到的一些参军入伍人员的切身经历,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首先亮明观点:义务兵役制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有利于保持部队战斗力的有效兵役制度。

通往职业军人的桥梁

题主最大的疑惑在于,义务兵只能服役2年,完全不能满足成为“专家”的标准。笔者认为,这是混淆了义务兵与职业军人的区别,用对职业军人的要求来审视普通军人,所提的要求过于苛刻,得出的评价并不恰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现役士兵包括义务兵役制士兵和志愿兵役制士兵,义务兵役制士兵称义务兵,志愿兵役制士兵称士官。义务兵服役期限为2年;士官则分为初级士官、中级士官和高级士官,服役期从5年至30年不等。此外,也有一些直招士官,主要是从地方院校招聘,其义务兵结束后,大学就读时间也算入兵龄,有的可直接转为中士。

士兵的结构与军官的结构相同,都是金字塔形。处于最底层、构筑起塔基的,正是广大的义务兵。义务兵服役期满,根据军队需要和个人自愿,开始转改士官,越往上,晋升的门槛越高、要求越苛刻。能够晋升为一级军士长的则是凤毛麟角,被称为“兵王”。

火箭军刚退役的一级军士长王忠心,熟练掌握操作3种型号导弹武器,精通19个导弹测控岗位,被誉为“兵王”,荣获八一勋章。(图/解放军报)

因此,士官尤其是高中级士官,才是符合题主所言的“满1万小时的专家”。他们既有一技之长,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专业技能,也为部队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大部分的兵,则是经过专业化训练、具备基础作战技能的“普通军人”,逐级晋升都有门槛,或因自身条件不够,或因个人志向不在部队,一批又一批的人会被淘汰。

义务兵役制,事实上搭建起普通人通往职业军人的桥梁。年满17周岁的公民来到部队,经受专业化的军事训练,了解自己是否具有成为职业军人的兴趣和能力;部队其实也是在考察这些义务兵,看哪些人更有培养的价值。如果没有义务兵役制,那么挑选士官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笔者曾因工作关系,接触过一位潜艇声呐技师。就他所从事的行业来说,是一个技术积累十分重要的行业,他们需要用耳朵来分辨各种螺旋桨的声音,判定到底是普通商船、敌军的水面舰艇还是潜艇。声呐专业招录的义务兵很多,但绝大部分因无法分辨种类繁多的声音而遭淘汰。能够留下担任声呐技师的,必须专业十分过硬,保证判别的准确率,数量较少。

虽然已经成为一级军士长,但这位声呐技师坦言,依然抱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来看待本职工作,因为任何时候的一个疏忽,都可能导致判错攻击目标,进而让作战行动失败。因此,无论去哪儿,他都带着一个小录音机,随时播放螺旋桨声音来进行训练,把别人耳中的“噪音”当作“天籁之音”来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声呐专业义务兵成长为声呐技师,难度堪比攀登珠穆朗玛峰。(图/央视军事报道)

构成战斗力的基础

义务兵役制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吗?实事求是地讲,确实会对战斗力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义务兵退伍和补充期间,往往是一支部队战斗力生成曲线中较为薄弱的时期,专业术语叫“缓升陡降”,即部队在2年服役期内经过反复训练,才让义务兵掌握了基本作战技能,一个单位(例如连)的战斗力缓缓提升;但随着义务兵的退伍,新补充进来的兵员又要重新训练,单位战斗力会迅速下滑。

这种变化曲线,是实行义务兵役制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我军原来实行的是新兵在战斗班排编组训练的模式。新兵入营时临时组建新兵队,从连队抽调干部骨干担任新兵教员。新兵入伍训练3个月结束后下连,和老兵进行混合编组,共同来完成任务。那时就有一种说法“新兵下连、老兵过年”,意思是说很多任务都可以让新兵去干,老兵就会轻松很多。

为了应对“缓升陡降”,我军实行了两种应对方式。

其一,实行先训后补机制。

即新兵在新兵训练机构(如教导队、新训基地等)进行共同科目训练,主要是射击、队列、纪律、教育等,一般为2至3个月。新训结束后按照不同的兵种和专业,对新兵进行分业训练,一般是9个月左右时间,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培训时间会更长。

这也就意味着,义务兵一般在经受训练满1年后才补充进战斗班排。对于战斗班排来说,补充进来的是合格战斗员,能够保证战斗力的相对平稳。

“两征两退”改革,为了战斗力受到的影响冲击更少。(图/国防时报)

其二,实行“两征两退”。

原计划从今年开始,分春季、秋季两次进行征兵、两次进行退兵,这样一来,单次退兵的数量就会减少一半,保持兵员平稳进出,确保部队始终保持高度戒备状态。只不过因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征兵合并到下半年一同进行。

那么,义务兵役制下的2年新兵,能够具备作战能力吗?笔者认为,他们完全能够成为合格的战斗员,具备履行任务的基本素质,这点无须担心。

在过去战争年代,因为频繁打仗,我军部队变动很频繁,经常需要大量招募新兵来重新组建部队。为了尽快提高新部队的战斗力,往往是从其他部队抽调老兵担任骨干,有的会形象地被称为“老兵油子”。这些老兵很多是死人堆里闯出来的,作战经验丰富,能够带着新兵尽快熟悉战场、把部队锻造为胜战之师。

现在的部队同样如此,战斗力的构成以军官为指挥力量,以士官尤其是高级士官为骨干,以义务兵为主要战斗员。义务兵在军官指挥、士官率领下完成任务,是战斗力重要的基础,而且只要能够指挥得当,或者先训机制较为高效,或者新兵本身基础好、能力强,一些义务兵同样可以在军事训练中大显身手,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年,义务兵在各类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受到表彰奖励的新闻屡见不鲜。如女兵杨叶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刚下连就是单位“十佳新兵”,第二年被评为“十大铁人”,义务兵期间两次参加军区比武均以破纪录形式夺冠,后来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6军医接力”项目,取得女子步枪100米射击第一名,战场救护第二名、团体赛第二名,荣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

女兵杨叶在新兵时就经常拿奖,后来成长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图/中国军网)

同时,随着军队现代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从以往依赖士兵技能和经验积累,越来越向依赖技术的进步方向发展,这也为义务兵对士官“弯道超车”提供了机会——在今后的军队中,受教育程度越高、在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研究越深的“理工男”新兵,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解放军报》就报道过这方面的事例。经西藏军区某旅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考察举荐,高维、孙晖等5名有专业特长的新兵参与数据库建设,担负起数据库更新与维护任务。该旅领导介绍说,他们紧贴新质战斗力建设需求不拘一格选贤任能,让有专业特长的新兵一步到岗,加速了战斗力生成。

寓兵于民的重要举措

可能有人不禁要问,既然现代化的军队越来越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职业军人逐步成为军队的主体,那么何必还花这么大的精力来征集新兵,乃至影响战斗力的稳定?我们国家为何不走上募兵制乃至雇佣兵制的兵役制度,从而“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

在笔者看来,实行义务兵役制是我国的基本兵役制度,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也有无法取代的优势。

其一,依法服兵役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兵役法》规定:

“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满十八周岁的男性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二十二周岁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现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征集年龄可以放宽至二十四周岁。根据军队需要,可以按照前款规定征集女性公民服现役。”

由此可见,服兵役是普遍性要求,但由于部队征召新兵数量有限,因此才会有部分符合条件的去当兵,而大部分适龄青年都没有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西征兵宣传片广获好评。(视频截图)

现实生活中,很多适龄青年会觉得当兵是别人的事情,自己没有义务、责任去服兵役。在一些大学,愿意当兵的大学生有时也会被人另眼相看,议论其目的是为了各种奖励。他们会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征兵,从没有想过别人是替自己来尽义务。

因此,坚持实行义务兵役制,实际上是一种全民国防教育,唤醒公民在保卫国家、抵御侵略、捍卫和平方面的责任义务,强化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安全纽带、情感纽带和责任纽带。“人民的军队”、“我们的国防”,应当随着征兵宣传而家喻户晓。

其二,义务兵役制能够减轻国防开支。

2015年“9.3阅兵”时,我国公开宣布裁军30万,使中国军队总员额减至200万。如果加上武警部队的兵员,总数将是接近300万人。这样算来,每年退伍和重新征集的兵员,应当是数十万人。

义务兵役制下,义务兵没有工资,只有津贴,用于补充各类生活开支,目前大概为每月一千多元。如果取消义务兵役制,义务兵的工资收入至少增至目前的3-4倍,这样就会加大政府的财政开支。

以实行募兵制的印度为例,1名普通士兵的工资折合为人民币2000—5000元,是普通民众平均收入的三四倍,军官的工资则更高。高收入使得印度的征兵十分火热,毕竟加入军队基本上就堪称“步入上流社会”,但募兵成本却极大侵占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

其三,义务兵役制保持了军队的流动和活力。

义务兵役制虽然有导致战斗力波动的弱点,但也有一个重要优点,即实现了兵员常态、有序流动,通过肌体血液的“新陈代谢”,使得年轻人成为部队的主体。年轻人体力充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速度更快,能够使部队更加保持活力。

这一点,可以从中印边防斗争中看出。印度招募的士兵以中年人为主,不少人身材肥胖;而我军则以年轻人为主,身手敏捷,身材匀称。在双方发生身体对抗时,无疑是年轻人的体力更占优势。加勒万河谷对峙的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义务兵役制的优长。

手持“青龙刀”的边防战士被印度媒体热炒。中方一线官兵以年轻人为主,体力占有明显优势(图/印媒)

其四,义务兵役制让国家拥有了大量预备兵员。

近一阶段,媒体出现了很多关于老兵退伍的新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若有战,召必回”。这句话折射的是义务兵役制的一大优点,即大量老兵退伍后转入预备役,他们有着一定的战术基础,一旦战争爆发,只要临时进行动员征召,就能够组织大量预备役人员投入战争。

人民战争一直是我国国防的重要基石,5700万规模的退伍老兵,无疑增加了国民的安全感。而今年预备役部队改革也正式推行,预备役部队在组织老兵训练、进行平战转换演练等方面,必然会采取更大举措,更好地把预备役人员组织起来、训练起来。

其五,军旅生涯也将为人生注入正能量。

对个人而言,最少两年,多则五年、八年乃至十余年的参军经历,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长期经受军营的锻造,容易培养出强健的体魄、刚毅的意志、团队的精神、守纪的意志等,这些无疑在退伍以后将对老兵产生长远影响。而且从军的经历,或许能打开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笔者认识的“一号哨位”主编周晓辉,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读书期间参军入伍,退伍后创办了“一号哨位”,以一首“三行情书”出了名:“集合了/不说了/我爱你”。说的正是热恋中的军人情侣,总会被集合的哨声打断情意绵绵的通话。周晓辉自评:“参军两年,让我深刻理解了军人的所思所想,也知道了军队体制是如何运转的。”

写至最后,我真诚建议题主及屏幕前的各位,若有机会,不妨去部队历练一番,或许回来后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乃至境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