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酒的场景,发生在第23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第一章。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

看到这里,很多人感到不解,倒酒就倒酒呗,开瓶倒酒就是,还要什么?

在第16回,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时候,青面兽杨志一行就是看到了卖酒的汉子,肩挑的白酒,经不起诱惑,喝酒之后被酒中的蒙汗药蒙倒,丢了生辰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客人盛酒的是木桶,喝酒的时候,直接拿着水瓢舀起就行。

为什么饭店老板不直接让武松喝酒,还要用筛子呢?这是因为季节不同,气温不同。

杨志押送生辰纲路过黄泥岗的时候,正是酷暑季节,大家渴得口干舌燥,卖酒的汉子口中还吟诵着唐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酒当然是越凉越好,最好是冰镇的。

而武松打虎则发生在冬季,是气候寒冷的时候,何以见得呢?武松打虎的事发生回老家看望哥哥的途中,在这之前,武松跟宋江在柴进的庄上。告别柴进的时候,书中专门交代,辞行的时候,"武松穿了一领新纳红绸袄",穿棉袄气温肯定低,绝对不是在炎炎夏日。而冬天喝酒,都希望喝的酒是热的,所以武松在店里喝的酒是半成品,要温热,要。

有人还是大惑不解,我们喝的白酒,本身就有50度左右,喝到肚子里就是热的,谁也没有见过白酒还要温热的。

但是大家别忘了,高度酒白酒即烧酒,并不是古已有之,到元朝才开始出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起始创其法。"

宋在元前面,所以说在宋朝时候,大家喝的酒都是低度酒,酿造工艺也不相同。比如说武松在景阳冈一共干了十八碗酒;武松从孟州牢营到快活林,更是一口气喝了三十碗。

宋朝的酒碗有多大呢?根据出土的文物,宋代耀州瓷器酒碗最大的,12.6cm,底2.4cm,高6cm,容量为6两酒;最小的,口11cm,底部2cm高5cm,容量为四两。即便按四两的小碗来算,18碗就是7斤多酒;30碗就是12斤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多的酒下肚,就是一头牛也是醉卧在地,更甭说是个人了。

我们不说五十多度北京二锅头,也不说七十多度的衡水老白干,即使是38度的低度白酒,武松也成一摊泥了。

所以武松当年喝的酒不是现在蒸馏提纯的白酒,而是"浑酒"。所谓的浑酒,就是没有经过蒸馏提纯的低度米酒。

这种米酒在中国长盛不衰,我国南方个别地区,现在还可以见到。米酒的主要原料就是大米,经过发酵后呈现出浑浊米白色状态,度数非常低,略高于我们现在的啤酒,大约在13到15度左右,有的还没有啤酒度数高。

这类米酒酿造方便,口感清淡,最大特点就是酒糟和酒浆混合一起,为了保持鲜度,冬天的时候,饭店存放的都是半成品,酒精酒糟都是在一起的。

因此在饮用之前必须酒浆与酒糟分离,也就是筛子筛酒。

甚至在有的时候,要有大小几道筛子,进行多次过滤,直到纯净入水,没有一点漂浮物为止。要不然,顾客在喝酒的时候看到漂浮物或者沉淀物,一定会向消费者协会投诉;遇到李逵这样的莽汉,霸王餐是吃定了,说不定还会大打出手。

如果是野外,大家外出旅游的时候,或者是到乡下卖酒的时候,就直接携带纯净的酒,不考虑鲜美度如何,也就不存在筛酒的过程。杨志他们在黄泥岗遇到的汉子肩挑的酒,就根本不用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