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写道:“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表明了人的寿命虽然有极限,但书法艺术却能长生。如今,书法大师的真迹被世人奉为无价之宝的事迹不在少数,而这则是因为人们追求艺术美的心永远不变。

01

书法依托于汉字而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自文字诞生起,因为依靠手写每个人写出的字都不同,于是就有了美丑的分别,最早的象形文字形同图画,所以“写”的越真实自然就越好。随着文字的演化,象形的成分逐渐降低,文字愈发抽象,于是“象形”也就不再是评判文字优美的唯一标准。同时人们的艺术审美也在觉醒,所以这一时期就已经有文字表达艺术的意识,这也可以说是书法的雏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法展览照片
经过春秋战国的大洗礼,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多种文字,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又在国家兼并中相互融合,于是到了秦统一天下后,秦书就已经出现了8个体系: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这个时期文字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记录工具了,如大篆可观世间万物,测天下玄机,就如殷商时期刻在龟壳上用于占卜的甲骨文一样,已经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内涵。到了后世,汉字逐步简化,失去了宗教功能,但同时也为书法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苏轼雕像

书法通常分为草书、行书、楷书篆书和隶书五种字体,人们通常接触到的是前三种。其中草书最难辨认,甚至已经失去了文字本身的功能,而纯粹成为一种艺术品。苏东坡在诗中写道:“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苏东坡认为人生的烦恼就是从识字开始的,又何苦用草书来为难人呢?因为草书太难辨认而楷书书写速度又太慢,所以介于二者之间的行书也就诞生了。行书和草书一样常常连笔,但字迹清晰易辨认,所以成为一种较受欢迎的字体。而楷书最是方正,是初学者最容易上手的一种字体,同时也受很多书法家的青睐。

02

谈及书法爱好者,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带书生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样的人有些甚至一生痴迷于书法大师的作品,有经济宽裕的还会四处寻求书法大家真迹收藏。但如果说一名没受过高等教育的村妇痴迷于书法,那可着实让人惊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艳红和她的书法作品合照

这名村妇名叫李艳红,家住湖南南部的一个较为落后的小山村。李艳红和所有山村里的农妇一样,都要下地耕种,都在后院里养鸡鸭,有时候还要劈柴烧火,生活水平也和村里其他家庭一样低。但是就这么一个平凡的农妇,又怎么会爱上书法这种雅事呢?

原来,李艳红早年在一个老干部家里当过保姆,而那位老干部就是一名书法爱好者,闲暇时光常常笔走龙蛇。老干部写得一手好字,方方正正的楷体字几乎是一瞬间就打动了李艳红,也可能是激活了李艳红深藏心底的艺术细胞,让李艳红产生了亲自动笔创造艺术的冲动。

▲李艳红生活照

这份冲动保持到了李艳红回农村后。农村的生活虽然苦,但是也有大把的闲暇时光,而像李艳红这样的中年妇女,在村里最大的消遣就是打牌了,可李艳红始终记得她的书法梦。李艳红买好了笔墨纸砚,就在家里打着灯泡临摹大师书法开始练习。当所有人包括李艳红的丈夫知道李艳红的这个兴趣后都大吃一惊,但她丈夫认为写字总比打牌好,所以也没干涉妻子的爱好。

▲李艳红学习书法(左二)

李艳红以前从来没摸过毛笔,所以平时劈柴耕田磨出来的强壮手臂居然在握住毛笔的一瞬间哆嗦个不停。没人教她正确的握笔姿势,于是她就自己找了个最舒服的书写姿势,然后照着别人的字迹一笔一划的练习。从零开始的练习注定很困难,本身没什么文化也没人指点更是限制了她的上升空间,于是她找到了当地的书法家曹隽平先生,想要拜入门下,曹先生被她的执着所感动,所以免费教她书法。而得到名师传授,李艳红学得也格外认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艳红和家人在书法展(后排左二)

到如今,李艳红练字已经有20年。她的字方方正正,完全看不出来是一个干粗活的农村妇女所作。听说她的故事的网友纷纷点赞,一些书法爱好者主动找她交流心得,甚至还有人花百元来买她一幅临摹的字。为什么她的字如此“不值钱”?书法拍卖鉴赏专家说,她的书法只是单纯模仿别人,没有自己的特色,只得其形不得其神,毫无欣赏价值,就是瞎折腾。当然李艳红不会在意这点,她的书法能受到认可,已经不枉她20年苦练的付出。

结语

李艳红受限于自己的文化水平,所以很难练出书法的真谛。实际上不只是书法,一切脑力劳动都有“魂”在其中,从事脑力劳动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风格,才不会使自己变成机械的重复者。

参考资料: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