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会。

袁世凯称帝与否并非导致军阀混战这一乱象的决定性因素,只是加速这一乱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换而言之,不论袁世凯称帝与否,军阀混战这一乱象注定会发生。

但是袁世凯称帝,加速了这一乱象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溪先后崩逝,载沣由此以摄政王之身而执掌朝政,然后罢免了袁世凯的官职。

何也?

载沣深知兵权之重要,绝不可托于他人之手。

况且袁世凯一手打造了北洋军,对北洋军拥有无人能及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让载沣无法安心。

而到了1911年底,已经解职回乡垂钓了3年之久的袁世凯却还能再一次起复为官,并且官至人臣之极。

何也?

原因就在于他虽然已经解职3年之久,可是由于北洋军是他一手打造,所以始终遥遥控制着北洋军。

袁世凯一经出山,便成为了全天下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倘若说当时之局势是一方天平秤的话,那么清朝和革命党便是砝码并且各占一端。

如此一来,局势也就系于袁世凯一人之身。

袁氏若站在清朝这一端,那么天平秤必然会向清朝一端倾斜。

袁氏若站在革命党这一端,天平秤则向革命党一端倾斜。

这也就是说袁氏向着谁,谁便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原因何在?在于袁氏手中掌控着当时最为精锐的北洋军。

革命党之所以一心想着拉拢袁氏,并且做出“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归来”这一承诺,原因仍然还是在此。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局势已经到了“非袁不可”的地步,也同样是因为他手中的北洋军能够决定局势之走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2年清帝逊位了之后,袁氏能够不顾革命党众人的反对而执意在北京宣誓就职,也一样是一样如此。

何也?

北洋军一时无两,无人能及而已。

在北洋军面前,所有人都只能选择向袁氏妥协。

所以,袁氏之所以能够获得“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归来”,之所能够在清帝逊位后坐上大总统之位,原因就在于他手中的北洋军。

袁世凯也是凭借手中的北洋军,力压群雄,使得所有有野心之人统统向他低头。

不管是真心诚服也好,又或者是暂时低头也罢,总之袁世凯凭借手中的北洋军已经几乎完成了大业。

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份权力,就是有北洋军作为支持。

这也就是说袁氏一旦失去了对北洋军的控制的话,他就会失去这份权力。

袁世凯当了大总统之后,他对北洋军的控制实际上已经越来越弱,已经由直接控制变成了间接控制。

间接控制的结果,就是失去控制。

袁氏任命段祺瑞为陆军总长,段祺瑞之下又有各省督军。

这些督军又有几个不是野心之辈?

不过,袁世凯毕竟是一手打造了北洋军的人,在北洋军中拥有无人能及的威望,所以他们才不敢造次。

又或者说,是没有理由造次。

他们想要摆脱袁氏的控制,也得需要一个契机。

而这个契机,却又可以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袁世凯寿终正寝。

第二种,袁世凯做错了事而遭天下攻击。

倘若袁世凯没有称帝,那么这些督军就只能等他寿终正寝。

袁世凯一旦寿终正寝,谁还有袁世凯的威望能够让所有人不得不低头?

没有!

袁世凯在1916年6月6日病逝了之后,段祺瑞也凭借在北洋军中仅次于袁氏的威望成了北洋政府的实际掌舵者。

可是,段祺瑞让各系军阀诚服了吗?并没有,甚至是皖系之中也有不少反对段祺瑞之人。

段祺瑞曾担任过北洋六镇其中三镇统制官,又当了几年陆军总长,尚且不能让各系军阀心悦诚服,又遑论他人?

所以,袁世凯一死,各系军阀必然各自为政。

这个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除非袁世凯能够一直活下去,并且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赶走列国。

否则袁氏即便不死,时间长了,他的威望也会不断下跌,列国也会插手,届时也仍旧免不了军阀各自为政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第二种可能就是袁世凯称帝,这一事件给了几乎所有人反对袁世凯的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哪怕是袁世凯曾经最为信任的段祺瑞,也在这一事件中站到了他的对立面,让他从此众叛亲离。

虽然袁世凯最后被迫取消了称帝,可是经此一事,袁氏对于各系军阀的控制已经低到了不能再低的地步。

各系军阀也通过这一契机,基本上摆脱了袁世凯的影响和控制。

这也就是说其实在袁世凯称帝失败之后,各系军阀便已经形成了实际上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只是还没有撕破这层面纱而已。

段祺瑞虽然能够在袁氏死后,凭借着仅次于袁氏的威望成为北洋政府实际掌舵者,但这也只是各系军阀权宜妥协之计而已。

不论是直系也好,又或是刚有雏形的奉系也罢,可没少给段祺瑞暗中使绊子。

所以,袁世凯称帝或者不称帝并不能决定会不会导致军阀混战,而只是加速了这一乱象的发生而已。

此二者,不可一一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