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按照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和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场所,广泛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并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农村中小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养殖体验,支持大学在食堂建立育人实践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社会实践、劳动体验,让学生切身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劳动和爱惜食物的思想意识。这个与家长、孩子教育息息相关的政策一经下发后,便迅速引起热议,归结到底,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反对,而另外一种是赞成。

一部分反对者认为:这种政策是一种思想退步的做法,有五六十年代知青下乡的影子,当初国家制定这种政策是为了解决一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知青在城市的就业问题,现在国家制定这种政策,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现在孩子的学业压力倍增,中考、高考竞争这么激烈,哪有时间去安排农业生产劳动,安排了农业劳动,孩子那些被耽误了的学业要怎样去弥补?

当然,还有一半人表示赞成,这部分赞成者对这个政策拍手叫好,他们认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随着大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城里的孩子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们常年生活在温室里,见到的都是现成的粮食和米面,甚至很多城里的孩子连田苗和韭菜都分不清,这个政策刚好可以让现在的孩子去农村体验一下,多看看,学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领略美丽的田园风光,让他们从小树立节约意识,知人间冷暖,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每一项政策的制定都利弊,而衡量一项政策好坏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本人属于第二类人,我认为教育部颁发的这个决定利远远大于弊,是一项好政策。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被快节奏的生活催着向前走,而在一路向前走的过程中很多人难免失去了本心,忘记了原始,而这个政策的出发点刚好是贯彻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让中小学生记住自己的本心,饮水思源,从小树立节约意识,建立自强不息的的品格,从而提高了动手和观察能力。这是新时代下新的教育理念的,不以成绩高低论学生学习的好坏,仅成绩高不一定是一个好学生,而一个品德高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同时,让城市中小学校每学段给学生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也并不会影响学习,相反,这将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让他们懂得生活的不易后,会更加发奋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可造之材。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大家是怎样认为的呢?欢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