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位医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例——有小毛小病,也有疑难杂症。

但其中最让人后怕的,是那些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关乎性命的“小毛病”。

比如,我曾遇到过的那个“吐奶”的孩子……

01. 是吐奶吗?

去年11月的一个下午,护士带着一对抱着宝宝的年轻父母,走进了我的诊室。宝宝13个月,呕吐7天。

“宝宝最近吃奶后吐得厉害。家里人都说吐奶正常,可是孩子精神越来越差……”妈妈还没坐稳,就急急地跟我叙述病情。

生理性吐奶一般发生在新生儿出生的后前3个月,添加辅食后(6月龄),就能明显缓解。

更重要的是,婴儿吐奶不会不适,不会影响身高体重,更不会精神状态不好。

但眼前这个宝宝,整体精神状态看起来很萎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孩子,并不是生理性吐奶!

02. 是急性胃肠炎吗?

翻开宝宝的病历,外院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开了抗生素、口服补液盐和益生菌等药物。

开补液的目的很明确:防止宝宝因呕吐而脱水。

脱水对小宝宝来说相当危险。在妈妈的配合下,我给宝宝做了仔细的体格检查——

前囟门、眼眶都没有凹陷;

口唇湿润,皮肤弹性正常;

也没有干哭少泪,尿量减少的情况。

……

这个宝宝没有明显的脱水症状。那他会是急性胃肠炎吗?

急性肠胃炎是小儿常见病,一般考虑以下情况:

“宝宝每天呕吐几次?呕吐物有什么?有血丝吗?有没有腹泻?”我问。

“一天三四次,最多五六次也有过。没拉肚子,吐的都是吃下去的东西。开的药我们吃了,可没什么用。”妈妈回答。

……

随着问诊的深入,宝宝的症状表现看起来——

不像是饮食不当:宝宝饮食过量、过冷,会引起呕吐(不伴腹泻),通常会在24小时内停止。

也不是食物过敏:花生、海鲜、鸡蛋等过敏,可能会引起呕吐。可从辅食记录中,我没找到可疑关联。

更不像病毒感染:轮状会有水样便腹泻;诺如2、3天也都自愈了。当然,要确诊还须化验检查。

既然体检没有明显异常,那就需要借助医学检验手段了。

03. 是哪里不正常?

首要须初步排除的,是“肠套叠”等须急诊处理的外科病。这需要借助腹部B超,胃肠X光等检查确诊。

与此同时,血常规和电解质也紧急安排了下去。

血液电解质检查。可评估人体内水、电解质状态,若有异常必须立刻纠正。

血常规。可以帮助判断患者是否有病毒或细菌感染性疾病。

检查结果一项项出来:血常规正常,水、电解质正常,腹部B超正常……

我给宝宝开了补液,并做止吐对症治疗。但是在病因明确前,这些都只是治标。

我让宝宝一家先回去休息,并再三叮嘱,不管第二天有没有吐,都一定要来复诊。

可直到第三天中午,我才又见到这个宝宝。

昨天没来,是因为宝宝没吐,夫妻俩以为宝宝没事了。今天,孩子又吐了……

呕吐已近10天,孩子的精神状态更差了。我顾不上责怪父母,赶紧安排住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04. 宝宝的脑子里……有个瘤!

办妥住院,我开始更详细地询问病史。

这一次,我在妈妈的叙述里发现一个细节。妈妈说,宝宝此前就有断断续续的吐奶,多在起床后,因为体检都达标,所以大人没当回事。只是最近吐奶突然变得厉害,次数也越来越多,夫妻俩才慌了。

听到这里,我内心突然警铃大作:这孩子有进行性呕吐史!

一个可能性跳进我脑海——

儿童颅内肿瘤虽不罕见,但却十分危险。在儿童癌症性疾病中,它高居第二,紧随白血病之后。

可脑子里的瘤子,我们从外面看是看不出的。想要确诊,必须得做头颅CT。

经过一夜等待,我们终于拿到检查结果。所有人心里一沉,怀疑被证实,宝宝确诊是颅内肿瘤!

(红线范围内为颅内肿瘤)

05. 不是所有吐啊吐,都能习惯的!

很多人可能会问:宝宝脑袋里这么大一个瘤,怎么早没发现?

说起来其实也不难理解——肿瘤成长需要时间

肿瘤长到一定程度,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比如压迫神经引起中枢性呕吐。而这个宝宝囟门未闭,颅内高压被缓解,让肿瘤有了更大空间持续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雪上加霜的是——家长不重视。

谁也想不到,看起来司空见惯的“吐奶”,最后竟要靠开颅手术才能解决。很难想象,不会表达的小宝宝在这一年里都经历了什么。

谁说,吐啊吐啊就能习惯的?!

所以,即便儿童胃肠功能不完善,容易呕吐,大多轻症,我们也不能对其忽视。

如果宝宝的呕吐伴随以下症状,爸爸妈妈可千万记得来医院找我们医生啊!

案例来源:@柯大夫儿科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