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的文化里,“起个好听的名字”可以说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自从仓颉发明汉字以后,天下父母都会在孩子出生前或者出生后,想尽一切办法,就为了给孩子取一个既好听、又易记、最好还有所寓意的名字。但是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字,用在名字中是非常忌讳的,不是说它寓意不好,而是不会有人轻易敢取这个名字,在中国古代两千年来也只有三个人曾在名字里加了这个字。这个字就是“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都知道,“王”这个字在古代并非有什么贬义,相反它还是一个很常用、很有褒义的字,只不过“王”这个字用在名字里的话,就会很不合适,我们都知道,古代帝王封号一般都是什么什么王,为了避嫌,所以在民间一般就会禁止使用这些字来起名。可以说,从夏商周时期开始,“王”就成了最高统治者的专属称号。一般人还真是不敢用。那么,历史上就真的没有人起名字叫王的吗?其实也不是,据粗略统计,历史上还真有三个人敢拿它来取名的,除此之外,千年来再无他人敢用。

第一个:冯野王

冯野王可不是什么皇帝,也不是什么皇亲国戚,他是西汉著名官员左将军光禄勋冯奉世之子,换句话说就是朝廷大臣的儿子。因为父亲的原因,少年之时冯野王便被任为太子中庶子。十八岁时便向汉宣帝上书能够担任长安县令。可见其心之大,不过为了避嫌,他一直到第二年才被同意正式任命为了当阳县令。之后一路升官,到汉元帝时先后担任陇西郡太守,后来还几乎升任做了“三公”,但问题出在他有一个叫“冯媛”的妹妹,是汉元帝的贵妃。如果换成别人,有个贵妃妹妹,估计早就升官发财了,但在冯野王身上却反过来了,元帝为了避嫌不仅没有让他做“三公”,还因为其屡被当朝大司马排挤而罢免了冯野王的官职。最后冯野王郁郁无为老死于家中。据悉,冯野王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王”字做名字的人。班固在《汉书》里赞美他是“受业博士,精通诗经”。只可惜因为名字里面带了一个“王”字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顾野王

顾野王出生于519年的南朝,听名字和冯野王一样,但这并不是巧合,而是故意为之,顾野王原本的名字叫顾体伦,他是南朝梁陈的官员,也是比较有名的史学家、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出生名门望族,从小就聪明灵慧。9岁便能写文章,12岁时跟着父亲一起游历,增长见识。顾野王博学多才,既能画画也能作诗,可谓文武双全,19岁时他还成为了将军,带兵打仗,无往不利。但是因为他十分仰慕西汉时期的冯野王,所以才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跟他一样的,希望自己能跟“偶像”一样在文学上取得一番成就。历史证明,他也确实做到了。25岁那年,顾野王就编撰了一本叫《玉篇》的书,后人认为可以和《说文解字》媲美,他的才华由此可见一斑。后来他还编写了一部叫《舆地志》的地理书籍,让后人对当时的地方风物有了深入了解。不仅如此,他的后代同样很优秀。据悉,明清时期的顾炎武,就是他的后世子孙。

第三个:骆宾王

骆宾王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熟悉了吧。他也是名字里面带“王”的最后一个人。身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名气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他之所以为大家熟悉,还是因为他七岁时所著的那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诗,可谓“神通”。而他后来所作的《帝京篇》更是优秀名篇,脍炙人口,堪称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684年,武则天废了李治,自己则当上了皇帝,骆宾王仗义执言,写出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其中有一句最著名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武则天看了之后不仅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还想收为己用,因为他实在是太有才华了。入朝为官后的骆宾王也是一路顺风顺水,但是可惜最后骆宾王却下落不明了,有的记载说他是被人杀了,也有的说他是跳江自尽了,还也有的说他隐姓埋名归隐山林了,但不管怎样,他的名字都将永载史册。

最后,我翻查了很多古籍,发现历史上的名人里,名字里有“王”字的也就这三人。而他们三个人都不简单,一个是神童,一个是外戚,一个是望族,且个个都是英雄,富有才情,而除了这三人外,历史上再也没人敢用“王”字来取名了。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