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信上,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发了一条节日祝福给我,于是我问他最近怎么样。

他感叹道:

就那样,生活一成不变,无非是吃喝拉撒。而工作呢,越干越没意思。

他接着问我:

是不是一个人工作久了都会觉得没意思?

我一时有点无言以对。

他曾经意气风发,是朋友圈的“励志哥”。为了做上心仪的文案策划工作,他读书、参加培训、刻意练习,终于如愿以偿地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

可如今,他竟然也觉得没意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反问他:

是觉得工作太难吗?

他说:

一开始还觉得有点难度,现在已经熟能生巧,熟练得闭着眼睛也能写了,可就是觉得没意思。

他这么一说,我不禁想起了在微信上看到的一个女孩的故事。

2

女孩是做设计工作的,才24岁,已经是年薪40万的设计总监。

当有人问她是如何在这么年轻就取得这样的成就时,她说,她上学比较早,在大学时,一有时间就做设计,有时一天要设计14小时。

参加工作以后,除了上级交待的繁重的任务外,她会拆解别人的作品,读书、思考。

她说:

很多人对工作熟悉以后就不再读书思考,其实这是一种假死状态,处于生命的休眠期。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工作久了觉得工作没意思,也就那样,那是因为生命处于“休眠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在心理学上,关于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有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在舒适区,人们得心应手,处在熟悉的环境中,做着熟悉的事情,但是几乎学不到什么东西。

在学习区里面,则是一些很少接触到的东西,甚至从未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颖的事物,在这里可以充分锻炼自我、挑战自我。

而在恐慌区,人们会感到恐慌、焦虑,不堪重负。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学习区做事、学习,人才会进步。

一个人刚开始某项工作,是处在学习区,但一段时间以后,就将学习区变成了舒适区。

这时候,一方面会觉得工作变得轻松、不费力,另一方面也会觉得没有意思,没有进步。

人只有主动地扩大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通过读书、思考和学习,把学习区变成新的舒适区,才会充满活力,使事业更上一层楼。

4

我把这个23岁女孩的故事和心理学的这三个区域告诉了朋友,他若有所思,随后告诉我:

谢谢你,我知道我的问题在哪里了,我是一直停在舒适区中没有前进,事实上处在了‘休眠期’。我要努力,让自己‘醒’过来。

很多人就是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失去了斗志,失去了继续学习和思考的勇气,让自己处在“休眠期”,工作和生活都像一潭死水,没有了风险抵抗力和活力。

只有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舒适区,才能给自己一个又一个惊喜,不断地成长并完善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