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炮界,37毫米级别火炮绝对是常青树一般的存在,在19世纪人们将口径作为衡量火炮性能标准之后,37毫米炮就一直存在,并且在一战前一直是火炮的最小口径,一战后期才逐渐打破这种局面,造成这种现象并非人们一致认为37毫米炮非常的合适,而是《圣彼得堡宣言》的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彼得堡宣言》是由沙俄牵头磋商签署的,据说它的直接起因和沙俄当时研制的新式弹药有关。1863年,沙俄成功研制出一种撞击硬物后会碎裂的子弹,加强了弹药对人员的杀伤力,1867年沙俄改进了这种弹药,使得子弹在命中人体后也能产生碎裂(没有查找到具体弹药型号,可能是一种类似于达姆弹的子弹,又或者是一种小口径榴弹)。

在几年的使用、测试中,沙俄发现这种弹药能够给被命中的士兵造成极大的痛苦,许多没有受到致命伤的士兵在伤口愈合后,仍会承受非常之痛苦,这种痛苦很可能会伴随一生。虽然以前许多受伤士兵也存在这种现象,不过新式弹药极大地提升了痛苦程度和出现的概率。

1868年12月,沙俄邀请了英国、奥匈帝国等17国家共同商讨了关于未来战争中人道主义的相关事宜,随后签订了《圣彼得堡宣言》。

《圣彼得堡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审查武器装备合法性与否的文件,它的中心思想大致就是战争应该是以削弱敌方军事力量为目的,应该尽量避免对士兵造成不必要的过度伤害,只要达到必要的杀伤效果就够了,更应该减少对平民的伤害。不仅如此,该宣言还提出了禁止使用可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大面积破坏,或者长期损坏、污染的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该说这份宣言的进步意义非凡,至少它在努力把战争导向更加文明一点的方向,尽管战争本身就很残酷。

在这份宣言对新式武器的研发也有规定,它提出“战争之行动应服从人道之原则,故需要约束技术使用之范围”,在对技术的约束中,其中就包括“禁止在战争中使用重量在400克以下爆炸性投射物的宣言”,换句话说就是禁止了小口径榴弹炮和达姆弹这类弹药。

因为有了400克这个限制,在那个年代又几乎用不上小口径穿甲弹,各国主要研制榴弹,因此37毫米口径就成了火炮的下线,当然也有倔强的英国坚持2磅、3磅炮这类火炮,不过口径也不低于37毫米。

在一战前,37毫米炮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成长,已经在几个工业国建立了现成的生产体系,尤其是一战时期37毫米级别的早期步兵炮开始出现,加上战后37毫米反坦克炮的兴盛,更是赋予了37毫米级别火炮旺盛的生命力。

不过打破《圣彼得堡宣言》关于爆炸性弹药约束的也是一战,由于装甲武器和飞机的出现,大口径机枪和更小口径的自动炮优势体现出来,如M2式12.7毫米重机枪、厄利孔20毫米机炮等武器均萌芽于一战后期,此后几十年里20、25、30毫米等口径火炮型号不断增多,并且弹药也不局限于实心弹,战斗中往往燃烧弹、榴弹等弹种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