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研习社】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文/小嘉

从开始到结束,谁是苏州杀降的最大的受益者?

1863年秋冬之际,苏州城外,太平军与清军经历了长达数月的对峙。

苏州城内,统帅谭绍光誓与苏州共存亡,但其下的将领郜却心怀鬼胎,秘密联系了清王朝,密谋投降。

终于,12月4日,太平军八位将领率先动手,杀死了谭绍光,向李鸿章开门投诚。但仅仅2日之后,李鸿章便在庆功宴上对八人下手,苏州城又一次陷入血海,这一事件史称“苏州杀降”,不完全统计下,共有两万余人死于这场屠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趣的是,作为八人投降担保人的戈登先生,却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八人被杀后,才得知了苏州城内的惨剧。

一向行事谨慎的中堂大人为何会突然下令杀降,他又是如何处理与戈登的关系,我们又能从中看出哪些道理。

戈登与清军积怨已久

故事还要从戈登说起。

毕业于英国军官学校的戈登于1860年才来到中国,随后,他在天津做了两年的建筑师,直至1862年到达上海,参与对太平军的作战。一年后,在英国驻华公使普鲁士的指使下,戈登接替了美国人白齐文,成为了洋枪队的最高统帅。

这样的履历,对于一位来华仅仅三年,参与作战仅仅一年的外国人来说,可真是平步青云。

但随着位居高官,戈登面临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最为头疼的便是如何处理与中国官员的关系?

戈登前任白齐文辞职的原因,便因为粮饷问题与李鸿章撕破了脸。李鸿章为了安顿军心,制定了与英国人的约法三章:

1、统带该军的英国指挥官爵与巡抚相埒,然须受其节制;2、该军由英国军官和中国将领共同统带,然英国统领不受中国统领牵制,只接受李抚台的命令;3、该军粮饷由李鸿章直接负责。

戈登上任后,对这样的规定并不满意。总税务司李泰国先生也多次建议戈登辞职,直接听命于清政府。这时,两件突发事件一度使戈登下定决心辞职。

在阳澄湖的战斗中,戈登的洋枪队追击太平军返回,却遭到李鸿章的部将程学启的炮击,造成了两位洋枪队士兵死亡。误会过后,程学启表示认错了人,将洋枪队误认为太平军,但这样的解释显然无法成立,毕竟洋枪队与太平军的旗帜相差迥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英军视情势缓和,将一半军队从昆山撤出,戈登要求李鸿章为洋枪队增加配备,但却被李鸿章多次拖延,这导致了戈登的作战计划被迫受到影响。

于是,当年7月25日,戈登愤而辞职。但仅仅数天之后,迫于情势,戈登才勉强打消辞职念头,与李鸿章、程学启一同进军苏州。只不过,洋枪队与清军的梁子算是越结越深。

八人坐地起价,要挟官位

1863年秋冬之际的苏州城,格外寒冷。城外的清军将苏州城团团围住,苏州城似乎是已朝不保夕。

李秀成的出走让苏州城群龙无首,慕王谭绍光的家眷被天王扣留在南京,只得力求主战,但其余将领则心存求和之意,开始秘密与清军接触。

11月28日夜,程学启秘密会见了纳王郜云官派来的三位年轻将领;几日后,纳王亲自前来会见程学启,据记载,程学启对这次会面十分满意,经过协商,双方约定由太平军在趁慕王不备时将其推下城楼,投降清军。

有意思的是,史料中鲜见当时太平军所提条件,《中兴将帅别传》所记“给云官等二品武职”的说法显然值得推敲,因为根据清朝“九品十八级”的官员品级,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不过是从二品文职外官,作为李鸿章手下的程学启是如何有能力做主答应这一要求?

《戈登在中国》一书中说,“(纳王) 只望获准保全生命和财产; 其他三王要求担任统领,天将们要求营的管带权”,这样的要求与先前“二品武职”相比,无异于九牛一毛,因此会比较合理。

12月4日时,八将率先动手,杀死了谭绍光。第二天,太平军便打开城门,迎接清军入城。

但仅仅一天后,情况就发生了突变。在献城以后,八人再次找到了程学启,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便是李鸿章在《骈诛八降酋片》所说的:乞公(程学启)请于李公要总兵副将官,署其众为二十营,分屯阊、胥、盘、齐四门。

也就是说,这群天国降将不仅要求保持原有的军队规模,还要求掌管半个苏州城。这样的行为无异于坐地起价,于是让李、程二人对天国降将起了杀心。

后面的事情便如文章开头所说,在为八王准备的归降大典上,李鸿章与程学启突然对八位降将动手。等到戈登亲眼目睹惨剧时,八王早已成为了无头尸体。

如何处理安抚戈登的面子工程

知道真相的戈登对中堂大人言而无信的行为十分不满。其怒火一时间甚至无法控制。

安德鲁·威尔逊的《常胜军》一书中说戈登手持左轮枪,夜以继日地在寻找李鸿章,而李鸿章则千方百计进行躲避,《泰晤士报》甚至称戈登一路枪杀了三十五位清朝将领。

事实上,这些记载未免言过其实。根据戈登自己的记录,12月6日至7日间并无其手持左轮枪追杀李鸿章一事,只是想将其逮捕后移交清廷处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李鸿章自然也不会东奔西逃,毕竟自己先前与这群洋鬼子的关系就并不好,而与常胜军的关系好坏关乎未来的作战成败。关系好或者不好,戈登就在那里,你想躲也躲不了。

知道躲不了的中堂大人,便开始寻找和事佬。他找来的第一位和事佬,是在洋枪队任职的苏格兰人马格里。事实上,当时马格里还是淮军的外籍教习以及纳王的侄女婿。这样微妙的关系下,李鸿章安排马格里前往戈登军营,安排调解。

所幸这位准老乡还是起到了作用,戈登虽然还是想要将李鸿章革职查办,但打消了直接向李鸿章兴师问罪的念头,而是前往程学启的大营索要了纳王尸体。

随后,另一位关键的调解人赫德也来到了戈登军营。作为海关的税务总司,赫德先生自然更希望天下太平,生意兴隆。从李鸿章那里,赫德得知了事件的全貌,当然,这样的全貌有可能是李鸿章的一面之词。

当素味平生的戈登与赫德见面时,距离苏州杀降事件已过去两月有余。两月的时间已让戈登冷静了不少,而李鸿章也将先前拖欠洋枪队的两万磅军饷悉数付清。最后,在赫德的劝说下,戈登终于同意在苏州与李鸿章见面。

次年2月14日,李鸿章发布声明,表示杀降之事与戈登毫无关系,李、戈二人重新恢复了关系。三个月后,二人合作攻克了常州,而这也结束了戈登在中国的戎马一生。

结语

苏州杀降在中堂大人的生涯中始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结,这个大结之下的无数小结至今还未有定论,李鸿章为何突然杀降,戈登又为何大怒,原因未必便是本文说的那么简单。只不过我们知道,时间冲淡了戈登的愤怒,而中堂大人也深知以夷制夷之道,派出之人恰中要害。

如此这般,满是腥风血雨的杀降事件,就此画上了句号,李鸿章的官越做越大,而戈登则远走他乡。

虽然说,这样的结果看似正常,但总得有什么事让它看起来顺理成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