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30年代,苏联通过多年的投入终于建立了世界数一数二的工业体系,装甲武器方面也得以茁壮成长,BT快速坦克系列就是这一时期的成果,不仅如此,苏军还在TB快速坦克身上进行了诸多的战术和技术类实验,陆地鱼雷就是其中很具有前瞻性的实验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陆地鱼雷,其实和同时期陆地巡洋舰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把海战的一些思路借鉴过来。陆地鱼雷就是制造一种类似于鱼雷一样的武器,实现以小搏大的战术思想,只不过陆地不可能直接使用鱼雷,好在当时火箭技术开始成熟,大重量火箭弹成为可能。

苏联给陆地鱼雷项目指定代号为“TT”,旨在研制一种带有火箭发动机和飞行稳定器的大型火箭,能够在最远1500~1800米左右对目标发起攻击并一击重创目标,这种重型火箭弹可以安装在承载箱子里,具有可进行方向调节的导轨。

经过初步的计算与测试,证明BT快速坦克具备改装的潜力,可以在它的旋转炮塔上搭载相关设备。

1933年时,第一款陆地鱼雷出现,它是一种长达1.8米,弹头直径420毫米,重250千克的重型火箭弹,它的战斗部重达130千克,尾部安装固定燃料发动机,具有X型尾翼,弹头上有与常规炮弹相同的引信。这款火箭弹确实具备了鱼雷的一些特性,且不说它的射程、精度如何,至少这巨大的战斗部已经足以让任何目标胆寒,普通的堡垒、坦克等目标肯定无法经受住爆炸的威力。

就在同年,苏联使用BT-5进行了测试,这款测试坦克也被称为RBT-5。设计师在炮塔两侧安装了火箭发射箱,内置可俯仰的导轨结构,最大可升起48°,方向调节则交给炮塔旋转负责。炮塔每侧的发射箱内可装一发火箭弹,俯仰由手动操作。为了避免火箭弹射击时强烈的尾焰冲击坦克发动机舱排气、散热口,坦克还增加了一块盖板结构加以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测试结果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只是操作非常复杂。一位内火箭弹的精度差、弹道弯曲,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弹药偏离目标很远,因此成员除了使用光学设备粗略估算距离等参数,还需要用45毫米炮试射确定具体坐标参数,然后成员对照表格计算必要的发射角,接下来才是手动调节方向和俯仰角度再发射火箭。

苏军计划用这种武器攻击敌方防御工事、掩体、装甲车辆,甚至是偷袭敌方集结中心、仓库等重要目标。

相关车辆的组装在哈尔科夫进行,随后将成品运至莫斯科附近的试验场进行细致的测试。之后苏联还研制了500千克、800千克甚至是1934千克的超重型火箭弹,发射结构也有单发、并列、串联等几种模式。

苏联大约在1936年左右结束了相关的测试,其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火箭弹本身的问题,坦克顶着这么大两枚火箭弹行军作战,不仅导致重心的变化,也影响了炮塔的战斗灵活;这些火箭弹威力虽大,但自身缺少防护,如果被敌方火力命中引爆,造成的己方伤亡简直是不敢想象;然后是如此重量级的弹药,它的再补充也是个大麻烦,需要起吊设备,这会加重后勤负担。

另一个原因就是苏军战术,苏军历来注重重炮的运用,再加上航空技术的发展,重磅炸弹得以上天远程攻击,这些常规武器比陆地鱼雷更加可靠,使用装备也更方便,任务范围更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陆地鱼雷没能开花结果,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二战时期苏军喀秋莎火箭炮让德军闻风丧胆,也算是开辟了新的武器系统,至于喀秋莎和陆地鱼雷之间有无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谁又说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