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今天的很多歌手都喜欢创作英文歌曲。

张艺兴最新的一张专辑《莲》,这张专辑12首歌里只有一首歌是纯中文歌词。

其余多多少少都有英文,即使像主打歌《莲》,一首颇具中国风的歌曲,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英文歌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嘉尔2019年发行的专辑《MIRRORS》中,八首中只有一首中文歌曲《爱》,而且还是中英文混搭。

这种现象在今天的年轻歌手中比比皆是。

流量明星如此,很多摇滚歌手也有同样的喜好。

最近热播的《乐队的夏天》里,以逼格高著称的“重塑雕像的权利”里的华东说自己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只唱英文歌的乐队;

同样在节目里大放光彩、备受专业乐迷肯定的新人乐队“Mandarin”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以前大部分华语歌手创作的大多都是中文歌曲,可今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些歌手面向的市场是国内,发行中文歌对于听众来讲不是更加容易接受吗?

还有,中文是我们的母语言,难道中文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含义吗?

为什么要选英文歌呢?

有人会说,这些歌手是想和国际接轨,英语的广泛度大于汉语。

暂且不提他们有没有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

但从以往的经验来讲,一个歌手要想走向世界,难道不是得先在自己国家唱响名头吗?

可唱英文歌的这些歌手别说国外,即使在国内,也依旧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在某一次晚上睡不着觉时,突然灵光闪现,我想到了答案,原因无非是这三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中英文的发音不同。

中文发音讲究的是字正腔圆。

我记得前几年,音乐人三宝批评常石磊咬字不清。

这番话在当时还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直到今天,很多人对于周杰伦歌曲的不喜欢就因为他唱歌不是“字正腔圆”。

相比之下,英文没有那么多规矩,他们可以随意的连音、改变声调等等。

运用在乐曲上,英文更加自由一点。

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听一听现在年轻歌手创作的英文歌,你可以想想如果换成中文歌词,这歌该怎么唱。

第二、他们中文歌词的创作能力差。

今天的这些歌手,我对于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文学的造诣,我就持怀疑态度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歌手。

具体例子我就不举了,去看一下他们写的歌词,我相信可以从中窥探一二。

既然他们作词能力差,为什么不请别人来写呢?

人设的牢笼困住了他们。

现在的流量歌手除了作品,还有一个东西叫人设。

当一个歌手被标上“创作”的头衔时,再摘掉这个标签,即使他们本人愿意,经纪公司也不会让他们这么干的。

《武林外传》里有一句台词形容这种现象再合适不过了——

“音乐和做人一样,一旦上了境界就下不来了。”

他们只能硬着头皮、迎难而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歌手中文不怎么样,那英文水平就很高吗?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因素。听众对于英文歌词和中文歌词的接受程度不同。

一直以来,大多数听众对于中文歌好坏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乐曲、编曲,歌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高晓松说过,汉文化相比起音乐更注重文字。(你要是讨厌高晓松,就把这句话当成我说的)

所以,我们会从一首歌的歌词上去评价这首歌的质量。

如果一个创作歌手,他发表了一首中文歌曲,歌词写得很一般,那很有可能会招致一些非议,肯定会有“这人没文化”之类的评价。

那这首歌是英文歌曲呢?

我至今还没听到过网友评价哪首英文歌写得没文化。

这种情况同样可以折射在电影上。

最近的《花木兰》被很多人吐槽,有很多人对电影中的历史产生质疑;

可同样是迪士尼的另一部真人改编电影《阿拉丁》,有人会对它的服装、建筑和年代感兴趣吗?

凡此种种导致了今天的华语乐坛英文歌频出,可质量好的中文歌曲呢,少之又少。

当然我并不是要求中国人一定要唱中文歌,或者持有类似的言论。

只不过一个从2000年过来的人听到今天的年轻歌手操着一口英文唱歌确实有种难以言状的感觉。

虽然流行音乐起源于西方世界,但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借鉴,九十年代、零零年代的辉煌,一直到今天,早已经与中国文字相互交融了。

前面的乐坛前辈都在努力地探索着中文歌的方向。谁曾想,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作为一个喜欢华语音乐的普通听众,又怎能不痛心疾首呢?

希望各位年轻歌手在高喊着“走出国门”的同时,也稍微顾及一下国门内的听众,如果你们真的能创作出好听的中文歌曲,我们一定百分百支持。

最后借用周杰伦的一句“名言”结束本文——

“中文歌才是最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