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代传奇的没落

苏联航空界一直有一个传统:在飞机的设计与使用中,突出飞机在某一方面的性能,多种不同型号的战机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战系统,以体系对抗西方国家的航空装备(主要是多用途的西方战机)。

这一思路在苏联初代飞机设计师波利卡波夫的设计中即有体现。

20世纪20、30年代,航空界流行一种理论,即战机不能兼顾速度与机动性。受这一理论的影响,波利卡波夫设计出双翼的伊15和单翼的伊16两款战斗机:作为双翼机的伊15速度较慢,但机动性能优异,负责缠斗;而单翼机伊16速度较快,负责追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波利卡波夫

这一组合初期在战场表现相当优异。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苏联通过各种途径支持西班牙共和军。而作为当时苏联的主力航空装备的伊15、伊16组合全面压制德国的亨克尔51战斗机,迫使德国加快梅塞施密特109型战斗机(即后来打遍二战全场的梅109战斗机,也称BF109)的研制与试飞过程。

▲伊15战斗机

但随着航空技术发展,这一思路就暴露出诸多不足:机动性优异的伊15始终无法提高速度;而伊16操作性能很差……与新一代的单翼机相比,这一组合全面落后。

1940年9月13日,以伊15、伊16为主力的中国空军在与日军的空中对抗中惨败,更是证明这一设计思想已经落伍。虽然他们被最终淘汰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波利卡波夫却被迫退出飞机设计领域,设计局也被米高扬接管。

▲抗战时期中国战机与日军战机缠斗

二战时期,苏联形成了另外一种配合,拉沃契金、雅克福列夫、米高扬/格列维奇和伊柳辛设计的各种飞机各有专长:木质结构为主的拉系战斗机便于生产,中低空性能优异,成为苏联二战中的主力战斗机,成就了苏联头号空战王牌阔日杜布的威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苏军空军头号王牌伊万阔日杜布

他驾驶拉-5/7战斗机

在二战中击落62架德军飞机

雅克福列夫同样以低空性能著称,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却凭借着总设计师雅克福列夫在航空工业决策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二战苏联生产最多的战斗机系列;

▲雅克-9战斗机

初出茅庐的米格则设计出了高空性能近乎变态的米格3战斗机;

▲米格-3战斗机

伊柳辛设计局的伊尔2攻击机对地性能十分出色,被德军称为黑死神……

▲“飞行坦克”伊尔2攻击机

如今是华为宣传时经常使用的一款飞机

后来大放异彩的苏霍伊则只有一款不太成功的苏2攻击机曾短暂投入量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2攻击机

凭借这些战机不断提升的性能和苏联飞行员不断的探索,苏联空军逐渐扭转了卫国战争初期的不利表现,成就一大批王牌飞行员。

二战后,苏联空军的装备序列中,除了常青树图波列夫依然统治轰炸机领域以外,战斗机领域则成为了米格和后起之秀苏霍伊的天下。

▲二战后是米格的时代

甚至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米格一枝独秀,打造出米格走廊的米格15、在越南战场一度将美军打出心阴影的米格21,无人驾驶横穿半个欧洲的米格23,还有曾经让整个西方世界震惊的米格25……

▲米格-25截击机

在米格战斗机大杀四方的时候,战斗机体系配合依然存在。米格飞机大多数定位为前线战机,机动性优良,爬升性能堪称卓越,但是航程与载弹量有限;而苏霍伊主要服务于国土防空军,因为需要保卫苏联广袤的领土,反而注重于航程和载弹量。

▲可垂直起降的雅克-38

至于其他设计局:雅克福列夫则成为了海军的战略合作伙伴,推出了一系列的的垂直起降战机;伊留申设计局在新型攻击机竞标中败给了苏霍伊,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运输机,意外为俄罗斯保留了运输机的火种(苏联时期,运输机的主力设计局安东诺夫设计局后来归了乌克兰);拉沃契金设计局则着眼于航天器的设计工作。

就这样时间到了20世纪60年代。

1969年,为了反制美国正在进行的F-X计划(成果是大名鼎鼎的F15和F16,有趣的是这两款战斗机形成了一种类似于苏联的高低搭配的战机体系),苏联启动了PFI计划,最终结果就是后来采用中央升力体气动布局的米格29(北约代号:支点,Fulcrum)和苏27(北约代号:侧卫,Flanker)两款战斗机 ,谁也没有想到这会是苏系战斗机最后一次的体系配合。

▲米格-29,最后的米格

随着苏联在1991年的解体,苏军在东欧的大量前线机场因此丧失,米格29航程有限的缺陷开始显现。随着苏联军队的大量裁撤,与米格配套的地面雷达系统与野战防空系统也随之消失,米格29的问题进一步暴露,不仅在出口上一塌糊涂,连俄罗斯都很不待见这款战机。

相反苏27因为自身的性能优势,获得了不断地发展:

多用途的苏30,一改苏/俄系战斗机用途单一的问题;

海军型的多用途攻击机苏32;

放大机体、飞行座椅并列设置的战斗轰炸机苏34鸭嘴兽;

舰载型的苏33;装备矢量发动机的苏35;终极魔改版本苏37。

外形反常规,十分传奇的苏47;

甚至连俄军最新的苏57战斗机也被戏称为拍扁的苏27。

▲前掠翼的反常规苏-47金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苏27最终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家族,苏霍伊因此发展壮大,最终合并米格,成为俄罗斯航空工业的王者。

▲苏-27

从多家设计局并立竞争,多机型互补到侧卫系列几乎一统俄罗斯战斗机市场,变动不可谓不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首先,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能够独立进行现代战机设计生产的企业,甚至国家越来越少。二战前除了美、德、英、法、苏、日、意等大国可以研制新型战机外,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中等国家也具备一定航空装备研发能力。

到了四代机只有美、苏(俄)、中、法四国具备独立研发能力和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英国、德国等传统强国只能合作进行研发。而到了五代机,只剩下了中国和美国两个顶级玩家,俄罗斯也只能敲敲边鼓,其他国家的五代机计划大多停留在设计稿甚至PPT上。

其次,随着航空装备战斗力的不断提升,航空装备的价格飞涨。现代战机不再仅仅是一件兵器,而是一个完整体系中的作战平台,需要配备雷达、通讯设备等大量电子产品,而这些电子产品的价格高昂带动了整架飞机价格的上涨。

以苏系战机为例:抗美援朝时期,中国进口一架米格15的价格折合新人民币为15万元;1990年中国首次引进苏27的价格约为3333万美元一架;而中国最近一次引进苏35价格已经上涨到了1亿美元一架,刨去通货膨胀的的因素,价格的上涨也是惊人的。随着价格的上涨,产量也随之不断下降。

二战时期,苏联产量最高的伊尔2攻击机产量到惊人的3万余架,美军的P51野马战斗机产量也接近1.6万架。而美军现役的F22猛禽战斗机产量仅有区区187架。这导致研发成本飙升,二战后因竞标新战机失败,前期成本无法收回导致公司破产的美国航空企业就有寇蒂斯、北美、共和、康沃尔、麦道等十余家。

再次,军事科技的发展使得作战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一战、二战时期,那种高空低速突防的轰炸战术在现代防空雷达和地空导弹构建的防空体系面前无异于自杀,各主要军事强国均停止了中轻型轰炸机、攻击机的研发。而可进行远程精确打击的各种航空武器使得战机的多用途成为可能,那些航程和载弹量都有限的战机很难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主要军事强国都注重多用途、长航程、大载荷战机的发展。大背景下,苏霍伊的侧卫战斗机脱颖而出也就成了必然。但这并不是说轻型战斗机没有了市场,那些战略纵深有限、注重防御的国家还是需要一些成本相对较低的轻型战机,比如JAS-39鹰狮战斗机和我们的FC-1。

所以,米格的没落是历史的必然,只是身处其中的人内心是难以接受的。2017年末,米格飞机公司总设计师斯梅坦尼科夫在办公室自杀未遂,或许就是一部分人内心的写照。

但是,历史趋势是难以阻挡的,苏联曾经着力打造的空战体系随着红色帝国的崩溃而瓦解,身处其中的人也只能尝试去适应别无他法。

-作者简介-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冷热军事史(ID:militaryhistory )只为每天给大家提供更多精彩的知识与内容,但不代表军武完全认同此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