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在政治上几乎毫无建树,却具有颇为传奇的一生。作为一个女王,她没有留下任何关于王者的荣誉,而是被人称为可怜的殉难者、愚蠢的阴谋家或者圣洁的恋爱者。

为什么这个从一生下来身上就聚焦了耀眼的光环的女人,高贵的血统和天赋的使命没有给她带来更灿烂的辉煌,反而使她深陷在无可逃脱的名利场和政治博弈中,接连败北,悲剧频发?

作为一个简单的人,她本性善良,才华横溢,执着情感,善于享受。而作为一个女王,则必须要求她能在权力和政治的角逐中,筹谋策划、巧妙周旋、恩威并施、游刃有余。但是,在她的身上,女性意识却上了上风。一旦情感爆发她就义无反顾,为爱疯狂,女王的威仪和魄力则消失殆尽。

这样一个无法平衡女性意识和国王角色的女王,注定会深陷在婚姻和政治的漩涡里,演绎一场悲剧,虽光芒万丈,却结局悲惨。她的人生也必将会如电光火石般发出耀眼的光芒然后又转瞬即逝。然而和那些嗜血成性的国王相比,玛丽·斯图亚特的死却又显得缺少公正性,很可悲,又很可怜。

她的死与其说是正义的胜利不如说是政治的惨败。一个只给自己的国家留下一生的传奇,而没留下丝毫创造性东西的女王,在自己不懂政治,只顾追逐情欲的天真中最终难逃政治的阴谋,殒命刑场。但是苏格兰玛丽女王人生悲剧的落幕,却意外地对国家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1

玛丽斯图亚特联姻法国的背景及影响

在中世纪的欧洲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外交手段是王室之间的联姻,国君们通过王室联姻兼并领土,增加财产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或者谋取别国的王位。当时欧洲大陆的两个大国西班牙和法国之间经过长期的战争,好不容易势均力敌了,却又不甘心,都想通过争夺不列颠岛来突破这种局面。

而英格兰和苏格兰虽然同处于不列颠半岛,却因为经济和政治等原因积怨很深,各怀鬼胎。在很多个世纪里苏格兰一直是法国和英格兰之间权力斗争的筹码,谁赢得了苏格兰谁就赢得了有利的战局。而作为苏格兰本身,却想通过玛丽斯图亚特与欧洲大陆的两大强国法国或西班牙建立姻亲同盟来分化瓦解它的主要对手英格兰,减少英格兰对自己的威胁。

除此之外,中世纪的欧洲,王室联姻也带有明确的宗教目的。如果两国之间的宗教信仰不同,联姻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玛丽斯图亚特对于联姻对象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天主教信仰的局限,拒绝了许多新教的求婚者。

玛丽斯图亚特出生六天后就成为国王。从她出生那天开始,来苏格兰宫廷求婚的欧洲王室就络绎不绝。最先求婚的是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他为儿子爱德华王子向玛丽斯图亚特女王求婚,并派出特使前往爱丁堡与苏格兰贵族谈判。苏格兰贵族不反对和英格兰联姻却坚持必须保持苏格兰的独立。

他们要求玛丽斯图亚特在自己的国家里长大,与爱德华完婚后,苏格兰仍旧要保持独立地位。但是亨利八世却要求玛丽一断奶就要送往英格兰抚养,一直到婚礼的举行。这让苏格兰人警觉,亨利八世想通过控制玛丽从而来控制苏格兰的主权。尤其是玛丽斯图亚特的母亲,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坚决反对与新教国家联姻。于是他们取消了与英格兰的联姻条约。

亨利八世大怒,派兵讨伐。英格兰的世仇法国趁机向苏格兰伸出了橄榄枝,替法国王子弗朗索瓦向玛丽求婚,并出兵帮助苏格兰对付英格兰。于是苏格兰和法国成功联姻,玛丽被送往法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玛丽斯图亚特被送往法国后,英格兰、法国、西班牙的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当时整个不列颠岛都不在西班牙的控制之下,它一时也无法插手。而法国既要提防英格兰进攻苏格兰,又要防止英格兰与法国境内的新教徒结盟,对英格兰防范有加。而英格兰由于苏格兰有法国的支持,也不敢随意轻举妄动,以免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就这样,苏格兰在法国的庇护下,结束了与英格兰的战争,西欧各国之间也相安无事,暂时达到了一种微妙的政治平衡。

由此可见,王室之间的政治联姻,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而玛丽斯图亚特则成了平衡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角色。后来法国通过和玛丽斯图亚特签订秘密条约,使法国享有对苏格兰王位的继承权,而苏格兰也被作为军费赔偿抵押给法国。毫无国家主权意识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就这样通过联姻拱手让苏格兰成为了法国的囊中物,迈出了自己不重视国家利益的第一步。

不仅如此,由于亨利八世恢复了伊丽莎白的王位继承权,却没有恢复她的非私生子身份,致使法国宫廷和玛丽斯图亚特都认为伊丽莎白没有继承英格兰王位的权力,而玛丽作为亨利七世的重外孙女才应该是英格兰王位的继承人。这样法国就通过联姻也顺便合法地获得了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玛丽斯图亚特这个中间人角色使法国赚的盆满钵满,相当的满意。

紧接着,玛丽斯图亚特把西班牙的腓力二世作为她的第二继承人,这样原本作为法王亨利二世和吉斯家族最大敌人的腓力二世,在此后的很多年里为了争夺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利益而使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法国和西班牙的两大强国做坚强后盾,玛丽斯图亚特夫妇在爱德华六世死后就宣布自己是英格兰的合法继承人,并在欧洲大陆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得到了英格兰天主教徒们的支持。

然而玛丽斯图亚特的“出卖主权”的天真行为却没有成为她维护自己权利的保障。她在母亲、丈夫先后去世后,被法国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排挤,使她在法国的地位无足轻重,无法再立足,黯然回到苏格兰。

而当时的苏格兰宫廷却早已在伊丽莎白一世的支持下,由贵族们完成了新教改革运动。这使玛丽与新教宫廷格格不入,她的后半生几乎都在进行着反对伊丽莎白的政治斗争。而她的这一举动也间接地成为她和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恩恩怨怨的源头。玛丽则成为欧洲国君们妄图获得利益的政治筹码,被动成为“谋权”的罪魁祸首,最终被伊丽莎白送上了断头台。

玛丽斯图亚特与法国的联姻,既是苏格兰维护自身利益,抵抗英格兰的权宜之计,也使欧洲大陆的两大强国法国和西班牙获得大不列颠半岛权益变得名正言顺,合理合法。他们的强强联手,使英格兰不敢对苏格兰贸然出手,西欧各国之间暂时相安无事,政治上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然而,这种平衡状态却随着法国王子弗朗索瓦的离世而遭到破坏,玛丽斯图亚特作为平衡西欧各国关系的纽带,女性意识太强,没有女王该有的担当和魄力,更不懂政治,不会权谋,此时则成为被国内、国外政治谋权者们利用和干涉的筹码,而无人顾及她自身安危和幸福的孤家寡人。

02

婚姻的无奈既是她个人的局限,也是她政治上的惨败

玛丽斯图亚特回到苏格兰亲政后,西班牙和法国的矛盾也因为玛丽回归苏格兰而变得尖锐。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认识到苏格兰在他与法国争夺不列颠岛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于是腓力二世便为其子唐卡洛斯向玛丽求婚。但是他又害怕伊丽莎白一世与法国太后联盟加强新教的力量,还有他一旦联姻成功还得向苏格兰提供大笔军费。考虑到这些利害关系,西班牙宣布与玛丽取消婚约。并且对伊丽莎白宣称如果玛丽接受任何天主教的王子,他就将玛丽的所作所为视为敌对行为。

玛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联姻破产后,就把目光转向了英格兰。她知道只有伊丽莎白满意她的结婚对象,她才有可能得到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经过两年的挑选,玛丽最终选中了信奉天主教的达恩利勋爵,达恩利勋爵具有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双重血统,使他们的孩子享有英格兰绝对的继承权。

但是达恩利并非良人,他觊觎苏格兰的王位,逼迫并囚禁玛丽,致使自己被玛丽的拥护者们预谋炸死。玛丽的第二次婚姻以失败告终,她自己也落得个“谋杀亲夫”的罪名。

达恩利的意外死亡震惊了欧洲宫廷,他们纷纷敦促玛丽查清事实,缉拿凶手。但是玛丽却宣布被指控谋杀的博斯韦尔无罪,并让他成为自己的首席谋臣。这个决定让西欧各国都极力反对,使苏格兰在外交上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但是博斯韦尔却并不满足,他阴谋成为苏格兰国王,用武力劫持了玛丽。玛丽不但不怪罪反而下嫁给了博斯韦尔。于是这起“谋杀亲夫案”引起了苏格兰所有贵族的反对。他们联合起来向玛丽宣战。1567年6月15日玛丽在卡伯里山战败,宣布退位。他的儿子詹姆斯斯图亚特继承了王位。

玛丽斯图亚特被迫逃往英格兰,以寻求庇护。但是她一到英格兰就被伊丽莎白女王扣留并囚禁起来,直到1587年被处死。她的第三次婚姻,是她一生命运的转折点,使她从此走向了灭亡。

中世纪王室之间的联姻缺乏婚姻本身重情重义的一面,没有感情的婚姻以及由此形成的盟约都很脆弱,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个体而言,这种婚姻的选择很残酷,因此造成了玛丽的悲剧人生。

“谋杀亲夫”是玛丽永远无法洗刷的罪恶,成为引爆她一生悲剧命运的导火索。但是,在那样一个道德沦丧的时代,这也只能是一个借口,玛丽真正败亡的原因是她政治上的失败。

首先她接手的苏格兰风雨飘摇,破败不堪。政治上国家四分五裂,作为王室依靠的贵族们为了争权夺利,拉帮结派,争斗不休。经济上只能靠土地和羊群来衡量,萧条破败,一贫如洗。对外关系上,苏格兰一直是欧洲列强们利用的棋子,苏格兰贵族们则受利益的驱使而摇摆不定,支持新教会得到英格兰的支持,支持天主教和斯图亚特家族,就会得到法国的赞助。

而作为女王的玛丽斯图亚特却又缺乏深谋远虑,雄才大略,更没有坚韧不拔之志。她看不清时代的方向和历史的潮流,顽固地站在天主教的阵营里,不知世界已经开启了新的篇章,更想不到着力发展贸易或者军事力量。而且她又缺少对苏格兰的深情和责任感,只想做一个女王,而不是为国家谋利益,使人民更幸福。她甚至可以拿苏格兰去从西班牙、英格兰或者法兰西手里兑换王权。她这些毫无担当,缺乏眼界的行为终于将她自己陷于孤家寡人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玛丽斯图亚特在做了那件“谋杀亲夫”的罪行后,就无可避免地授人以柄,死路一条,最后走投无路,只能投奔英格兰,落入伊丽莎白一世的手里。

玛丽女王婚姻的失败,既是因为她个人的局限性,更是因为她政治上的惨败。她沉迷情欲,不辨真伪,盲目选择,所嫁的都是野心膨胀,觊觎王权的伪丈夫。而在认清那些人的真正嘴脸后,她又没有果断地拿起权杖,斩断情欲,守护王权,保全自己。而是一味妥协,委曲求全。更可悲的是她只在乎自己的荣誉,没有女王的责任和担当,使她丧失民心,造成民众对王室的蔑视与疏离,使自己始终孤军奋战,身无辅弼。同时她又看不清国外势力的企图,总是把希望觊觎外国强邻的干涉,外交乏力,陷于被动。玛丽斯图亚特既投身政治,却又不懂政治,所以她只能在无法摆脱的情欲里连遭婚姻的失败,下场凄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死亡被政治运作,却意外促进了君主共和的发展

玛丽斯图亚特之死似乎是她悲剧人生的落幕,实际上却是英格兰法庭的死刑运作的结果。不仅如此,玛丽死后英格兰政权的较量也对国家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了16世纪晚期英格兰从王权政治迈向国家政治的政治转型,政权核心正逐渐从王廷转移至官僚主导的政府。

自从1568年苏格兰玛丽女王被软禁以来,各种反叛的阴谋就层出不穷。伊丽莎白的首席秘书沃尔辛厄姆知道不管对玛丽的监管如何严格,她总是会成为国外大量的不法分子们进行反叛活动的理由。而伊丽莎白一世又一直对玛丽心存怜悯,对治罪于她总是犹豫不决。于是他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组织,密探遍及各个大使馆和国内外港口以及玛丽斯图亚特的住宅,处心积虑地罗织罪状,甚至还暗自策划了一个能置玛丽于死地的反间计,以求彻底解决这个大麻烦。

沃尔辛厄姆利用一个双面间谍打入玛丽斯图亚特的内部,与那些反叛者制定一个暗杀伊丽莎白的计划书,并诱使玛丽在上面签字。这样他就拿到了玛丽弑君叛国的确凿证据,可以使伊丽莎白无法再推脱,依法置玛丽于死地。

这个间谍名叫朱福特,出生于天主教家庭,他父亲因信奉天主教入狱,他也是一名天主教绅士,表面上非常拥护玛丽登基,深得玛丽支持者的信任。殊不知,他年轻时就被送到法国兰斯的耶稣会神学院,在这个专门为英国的宗教改革计划培养传教士和间谍的地方接受教育。

朱福特的家世、教育无可挑剔,隐藏的非常深,根本没有人会想到他是伊丽莎白女王的间谍。于是朱福特与玛丽斯图亚特一派的主要领袖见面,吹嘘他有办法解救玛丽斯图亚特,得到了他们的信任。于是他成了为玛丽和她的支持者们传递消息的信使。而这些信件毫无遗漏地都被朱福特星夜送往伦敦交到沃尔辛厄姆的手里。

玛丽斯图亚特不听劝告,盲目相信朱福特,使玛丽和她的党羽们的核心消息被沃尔辛厄姆了如指掌。沃尔辛厄姆惊讶地发现,前苏格兰女王竟然拥有这么庞大的间谍情报系统,从不列颠岛、尼德兰、巴黎、到马德里、罗马都有间谍活动的身影。就连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尼德兰总督都与玛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铁证足以置玛丽于死地。

与此同时,朱福特正在极力物色刺杀伊丽莎白女王的刺客人选,他找到了一个叫巴宾顿的天主教徒,但是他却表示永远效忠于苏格兰女王,却只同意参与解救玛丽女王,而拒绝暗杀伊丽莎白女王。朱福特于是坦陈利害关系,百般劝说,最后他成功打消了巴宾顿的顾虑,并找到了一个自愿的刺客,巴宾顿只负责给他提供帮助和支持。然后朱福特诱使巴宾顿相信如此伟大的计划应该获得玛丽斯图亚特的明确支持。

先前玛丽支持者写了两封信给玛丽,提醒她要谨慎行事,不能轻易在有损名誉的文件上签字。但是第三封由沃尔辛厄姆手下的伪造笔迹高手的信随后而来,玛丽欣喜异常,认为她复辟的机会终于来了。在信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她只对计划表示赞许,却并未对暗杀伊丽莎白直接表态,又是那个伪造高手在密信上填上了暗杀伊丽莎白女王的具体内容,并要求巴宾顿告诉她所有密谋者的名字。巴宾顿照做了,于是沃尔辛厄姆终于得到了他想得到的全部线索。

就在暗杀解救小组紧锣密鼓地布置准备时,沃尔辛厄姆却已经开始收网,把他们一网打尽。在这些铁证面前,伊丽莎白一世仍然不愿对自己那位贵为女王的亲属签署死刑状,但是坊间流言蜚语四起,民心惶惶,国会对处死玛丽的诉求压力太大。伊丽莎白不得不签署了行刑令。

但是隔日女王突然要求暂缓。然而国务大臣戴维森却告诉女王已经完成程序,伊丽莎白大为不满。女王的态度让大臣们担心女王会撤回死刑的判决。于是沃尔辛厄姆立即拟定送递死刑状与行刑时间表。10位枢密院大臣们则聚集在一起密谋如何对玛丽执行死刑。他们商定了严密的行刑过程,并共同商定对此行动严格保密,不能对女王透露只言片语。

1587年2月8日上午10点,苏格兰玛丽的头颅被砍下。当第二天处死玛丽的消息传到伦敦,全城钟声开始响起,庆祝的烟火在街道施放,伴随着庆祝的庆典和宴席,伊丽莎白女王还在同西班牙大使在郊外狩猎。直到傍晚回宫,伊丽莎白女王才被这一消息震惊,也对君主被枢密院蒙蔽越权而愤怒,紧急采取应对措施。

面对天主教各国的责难,伊丽莎白把责任推到枢密院以示清白。她立即写信给苏格兰詹姆士六世,解释情况,说自己虽然迫于枢密院的压力签了死刑状,却无意执行,然而却被枢密院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送出。然后她又以泄密渎职和藐视王权的罪名把直接责任人戴维森关在伦敦塔。把主导者伯利和沃尔辛厄姆也共同关进监狱。但这也只是做做样子,因为各种利益关系就此作罢。尽管如此,政府运作却因女王对枢密院的震怒而瘫痪数月,政务也几近停摆。

枢密院能对玛丽死刑瞒天过海,自主行事,表明伊丽莎白女王的政权内部信息网络太弱,也表明枢密院的地位已经和君主处于平行的独立地位,以及重臣们对枢密院体制的效忠已超过对女王的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对戴维森的审判就演变成了伊丽莎白政权内部对英格兰君主专制或君臣共治体制的公开辩论。

英格兰那些男性重臣对女性统治的鄙视和忧虑,形成了鄙视女性的传统,带来了女王统治的危机。对女王施政的普遍不满以及男性重臣对女性无能的质疑,促使他们采取行动,以信息操控女王的决策权,强化幕僚们的自我定位和抵抗权,实践共治。但是伊丽莎白女王却却没有轻易就范,她一方面通过演讲,言明女性统治者享有与男性君主同样的权威,另一方面她压制任何企图限制女王权力的学说和行动。

就这样在伊丽莎白一世长达半个世纪的女性统治过程中,象征君主专制的王权政治正转化成君主与官僚政府共治的近代君主共和的国家政治。在这种权力转移的过渡阶段中,女王与枢密院争夺政策主导权,势必无法和谐共处。因此,玛丽之死并非只是她悲剧人生的落幕,而是揭露了在伊丽莎白统治的盛世下,君臣为争夺政权领导权而相互倾轧,宣告了相对弱势的君权与宫廷衰落时代的来临。

我们单从玛丽·斯图亚特本身来看,她的一生是非常女性化的。她喜欢王权,却不懂政治。身为女王,却沉迷情爱,缺少王者的魄力和谋略。为情着迷,却又总是眼光不济,遇人不淑。或许作为一个女性,她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作为一个女王,她无疑是失败的。她的拙劣之举使国家孱弱,民怨沸腾,使自己众叛亲离,走投无路。

如果说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我想应该是:女性不要被本身的弱点掩盖住自己的韧性。无论在哪个时代,不屈服于男权,不迷失自我,独立、坚强、谋略、担当,哪一样都不能少。只有这样,女性才能活出自己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