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生于浙江。他一生将笔作为武器,不曾真正在战场上作战,却被认为是革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文化领域,他带动了新一阶段的革命,希望将新思潮带给人民。

他最为世人熟知的一段经历,大概就是在社会黑暗的大背景下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他一心渴望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可惜医术只能治病,而治不了世人麻木的心灵,笔杆子才能为他传送更多的力量。这个被称为“民族魂”的文学家,一生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对于鲁迅的了解,大多还是来自于课本中。在初高中阶段,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少不了鲁迅写的文章。这也是让不少学生“痛苦”的一点:鲁迅的文章这么晦涩难懂,为什么还要收录进来呢?实际上,鲁迅的文章饱含深意,需结合时代背景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这也正是当年鲁迅提笔写文章的用意,“精神治疗法”才能让人清醒过来,不要再沉浸于麻木的世界中。

虽只是笔杆子下写出来的文字,但鲁迅的思想对于当时麻木的社会人民来说,仍具有极大的意义。他一生最为痛恨的,大抵就是世人的虚伪。这也就是他掀起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旧思想的糟粕应当被摈弃,新思想才能够救国。

在鲁迅生活的年代里,国家处于逐渐衰落的阶段,人们在痛苦的现实中已经变得麻木了,“无所谓”一般地接受着社会现实。他曾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无数的人正是在麻木沉默的状态中,静候时代的变化。从来不会反抗什么,只是默默接受而已。

而相比于默默接受,另外一种做法更是让人生厌,那便是虚伪地自欺欺人。正如鲁迅所形容的,哪怕是一颗毒瘤,只要是存在已久的,世人便会为其安上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号,甚至将来还有成为国粹的可能。鲁迅最不满的,便是世人的麻木状态。所以在下笔之时,鲁迅可谓是毫不留情,要将现实中最丑恶的事情都揭露出来。

世人忙于掩盖真相,鲁迅却在揭老底,为了思想的解放而不留情。人们常评价鲁迅下笔“尖酸刻薄”,用最讽刺的手法去形容社会上的一切。倘若不是大部分国人已到了愚蠢虚伪的恶化程度,鲁迅又何必写下最黑暗的现实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怕的是,国人的虚伪在当时并没有被真正地消除,很多人还乐此不疲地制造假象。国难当头,不去当一个保卫国家的战士,却乐意当一个“啊Q”,继续着繁华安稳的虚伪假象。作当时一个拎得清的人物,鲁迅极为看不起这样的思想,也努力地为摈弃这样的思想而作斗争。

他朝破碎的时代发出呐喊,也渴望将国人喊醒。可惜“虚伪”的作风也深入人心,在当时的时代里,鲁迅的奋斗太孤独了。

参考文献:

《鲁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