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非静不能读,读非静不能进,进非静不能悟。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安静是滋生成熟果实的唯一土壤。读书如果是一粒能化生万物的种子,那么唯有土壤的滋养,才能使之开出鲜花,结出硕果。

当今世界,红尘滚滚,度日匆匆,诱惑多多,要静心读书并非易事。但是,读书实在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学问、见识、器度、修养等,皆能从读书中来;入世的雄心,出世的勇气,也需要在读书中酝酿和培育。

读书实是修身之途、进身之阶、移风易俗之根由、经世实用之基础。因此,古今中外大凡想做点事业的人,无不静心于书海之中,苦苦追索,以此作为走向更大天地和更高境界的发轫。

王国维曾经精辟地指出读书(其实也是追寻真理)的三重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细细品味,的确如此。即使在矢志不移、奋发进取的人生追求中,仍然离不开心灵的平心静气。或许,在更深的意味和更广的时序上,读书正是一种不断发现静,追求静,抵达静的历程。

心静得下来,则身处闹市里、孤寂处、得意际、失意时、忙碌中,皆能读书;静得下来,则读而生思,读而能悟,读而有得;静得下来,方可众中取精,困间持久,则能苦里含乐。

夜深人静之际,一杯清茶,一抹灯光,几卷书香,实乃人生一大快事。此时,人书合一,物我两忘,如春雨润花,似清渠灌稻,在悄然中增益不能。心如静水之际,白天的喧嚣和浮躁,渐渐走远,唯有书香四溢,情境暗合,在气和神明之中,慢慢独步古今,慢慢静悟世事。于是,平时的日积月累,渐成江河,起伏折涌,冲开平常的块块垒垒;平时的飞绪断想,渐渐如日上中天,走向柳暗花明。

或是在挫折时、失意际,守得孤独,忍得寂寞,咬住“读书”不放松,格物致知,修身养性,终能穿过荆棘小路,走出别有洞天,在人生的长途跋涉中寻得命运的转折点;或是在热闹的办公室里,随握一笔,如常读书,也是人生一乐,可谓“静得下来,遍地书房”;或是在闹市中,面对摩天大楼的冷漠,品味人文关怀的缺失,追念青山绿水的遥远,留下一方自我逍遥的天地,每天读几页书,写几行字,体味“文章是案头山水,山水是自然文章”的真趣,时日一久,于身于心,实有裨益。

静心读书,非一时心血之潮,需滴水穿石之力;非无所作为之举,须跬步垒土之功;非附庸风雅之态,属长守孤寂之道;非追名逐利之径,乃求索真理之志。静潜读书,蕴化了人,丰富了人,慰藉了人,在潜移默化间,使人自我完善,既抱“兼济天下”之志,又怀“独善其身”之德;既激“自强不息”之生机,又蓄“厚德载物”之胸怀。

“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心静气平,澄心定虑,读书方可入境,可洗心,可致远,更可悟道。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周根山),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