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农,原名赵玉强,1964年生于河北省,现居北京。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家、北京山水画院院长、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理事。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获奖,并被国家美术馆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废弃的采石场系列一 2014年 180×180cm

太行风骨 2018年 215×160cm

画 外 有 话

本人赵一农,并非原名,但用之感觉实在,遂延续至今。自幼喜爱绘画。却也并非人之常说文人世家,高门望族。我仅是我,土生土长庄稼人,却不会农活,很是惭愧。说起来,画画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是兴趣爱好,说不清理由。直到现在有人问起,我仍不好回答。

有人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画,您的老师是谁?我无法回答,只能笑着说,十三岁开始写毛笔字,同时喜欢涂涂画画。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富裕,点着煤油灯,结果父亲嫌费油,不让晚上写。白天母亲在院里做棉被,大花图案,有牡丹、鸳鸯,我就拿起笔和纸,趴在被上画。在农村,都有集市,我记忆很清晰,能买到的印刷品画面还有重影,估计都是印坏的,五分钱正反两面,十六个图案,反复练习。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那股劲头,家里的墙壁上、胡同口,凡是白色的墙面,全让我画了黑黑的画(因为当时家里买不起颜料)。有时我也会找同学借小儿书(连环画)《白毛女》、《鸡毛信》等,照着画。每逢过年,周围的大叔大婶也会找我写春联,甚是有趣。这是我萌动的开始,为什么喜欢却不知原因,但内心的冲动却一直支撑我努力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道新语 2016年 240×124cm

云烟供养 2017年 200×124cm

我开始学画比较晚,但也正规的接触了素描、水彩、速写等基础。那时的我总比其他同学画的多。依稀记得我会骑着车到火车站候车室画速写,甚至有时还被警察赶出,哪里有集市,就去画人物场景,下雪天跑到树林里画雪景。对于画画的追求,我从未磨灭,并且越燃越烈。

说来奇怪,别人拜师看名气,而我却在意为人师表。我这个人很少跟圈里人打交道,更多的是在自己的小画室里画画,想要把这么多年的经历全部搬到画面里。其实每一个画画的人,所谓画家也好,艺术家也罢,都应该是通过不同的画面,不同的笔墨语言传达画家的思想,这才是一个画画的人该做的事儿。至于有没有人喜欢,什么人喜欢,这是受用者思维决定的,与画家无关。

天涯共此时 2017年 240×124cm

我从不敢大言不惭的称自己为艺术家,但我的作品却在为我的思想服务,为自己的灵魂服务,为自己从小的信念与梦想服务,所以我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心有多宽,画面的气场就有多大。有些人走遍名山大川,回来后却被世间万物所束缚,而我是把万物装进心里,用自己的笔墨去表现,所以我的画面是万物生灵的画面,正所谓万物变幻皆我法,境随心转,画由心生。

还有朋友问我,你画画最后图什么。我淡淡一笑,儿时的喜欢,少年时的梦,成年的追求,都为了一个莫名奇妙的喜欢不停地摸索前行。不管未来的路走到哪,我都会欣然面对。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又是为了画画永不止步的人。

赵一农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昌平写生 2013年 100×34cm

碓臼峪之一 2013年 50×35cm

趣灵有道 壮我河山

—— 一农绘画精神写照

文/冀问

绘画的语言是什么,什么能打动你,是贯穿在其间的那种趣灵还是某种思想的碰撞?在赵一农的绘画语境中,始终以一种激奋向上的情怀感染着观者,是笔墨的撞击,是灵魂的归宿统一在山河精神之中,不是为山河立传,而是为山河延续激情,为山河的起伏增添一丝欢乐,这样的绘画元素在赵一农笔下显得尤为重要,他已经紧紧抓住了渗透的脉络,在艺术的时空里穿梭,在挚爱的山水画中放纵,哪里是一幅单纯的画面,分明是山河敞开心扉为他锻造一切生命的力量。

他的画里充满着激荡的情愫,感受着对艺术的执著,笔墨、张力、格局完全被一种势所拥有。山水画的创作本身必须要有其势,不是画幅大小,而是画中需要的内涵,不在一朝一夕间展示而在大起大落的磅礴中体现。山水画最忌萎缩,要有胸怀放置在任何能表现的地方。对赵一农来说,笔墨、水、线的运用已经不是问题,他早已脱开藩篱的约束,开始释放自由的空间。不被约束,说来容易,做起来没有数十年的功力是打不到效果的,这不只需要耐力,还需要刻苦的学习。对于浮躁的当下艺术,赵一农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能耐得住寂寞,扎根在学习之路上,写生、创作以及悟性,均是经历过岁月的磨砺,这样的画作会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艺术本无知,无知才能有为,有知便无法深入,无知的进取是不被任何艺术所左右,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开拓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来,一旦有知哪里还能冲出去,或者被约束住,没有了自我,便没有了艺术的新境界。赵一农早已敏锐地洞晓这一切,在绘画的艺术之路上逐渐脱离开束缚,无知中有大度,有气魄,完全为艺术而有真知灼见,其气盛矣,其势壮矣,颇具艺术之能量。

河南万仙山写生 2014年 136×68cm

十渡写生之一 2014年 68×42cm

风格是衡量一位艺术家水平的标杆,能在艺术的海洋里,有了自己的风格,逐步渐进风格的表现,就如手中有了旗帜,飘扬在自家的上空,这是需要时间过滤的,也是需要时间锻造的,没有悟性不谈,即便有了悟性,风格也未必就能适时来临,这里面有着不一样的艺术主张,有着对艺术再造的能力,对于一农来看,风格便如标签钦定在他的绘画中去,当然还不甚明显,只是有了雏形,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新的感悟来调控自己对艺术的重新认知,没有不可能,就看能不能改变以往的恶习,改变自鸣得意的陶醉。至于变法谈不上,但能够知晓自己的弱点,改进过后,重又走在绘画中,便是上天的旨意,让一农有了风格的凸显,为的是更好地贴近自然,发现自然山水中那奇妙的美,为己笔下的水墨所用,便是最好的诠释。

一农绘画的语境,能淡能浓,能清能重,与山水有着强烈的笔墨精神,与禅家有着心灵的寄托,在寄托中幻化出笔墨中对禅修的静穆与淡定。一农是位禅者,在禅中修定,与禅中结缘,为的是在艺术中以禅的形质来提炼当下人回归静的标志。他的禅画富有哲理,不在笔墨的少与多,而在笔墨的精与味。这里面有其自己的达情,也有他老师范扬的精神感召,没有谁可以脱离这种源泉的,无论生活无论禅修,都是期望自己能有一个最好的归宿,在一农看来,这种归宿,恐怕就是天意使然,在艺术与禅境中修的一世的尘缘,到头来或许化为手中的笔墨,留下为后人评说的艺术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南写生 2013年 50×35cm

南太行风骨 2014年 136×68cm

艺术之根坻在于内蕴,不应只图表面现象,而忽视其所含的哲理性,也就是所谓的耐看,有看头,不是看过如嚼木头,但这种哲理性在笔墨表上有困难,难就难在如何表达出来,给与一种理性的理解,画作是要被品评的,不是孤芳自赏的东西。赵一农的作品有看头,至少可以多看几遍,而且越看越觉得这样的山水画法贴近了赵一农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贴近了文脉的表达,当然无论怎样的解释,也不可能超越作品本身的能量。他的作品呈现出光芒之觉,一定要在一面留下光的化身,或者说有阳光的味道,折射在画面布局中,显得尤为活泼生动,富有情趣,有着极为丰富的感情色彩灌注在每一幅画作中,这不得不说,赵一农逐渐找到了把握山水画的命门,只待时间的雕琢,让画作得以发扬。

山水画更要讲究情趣,没有情趣的画作,会失去给与人们思考的空间。这是画家所要明了的,不是一味为画而画,要去思考画作的意义何在,让画作成为有意思有前瞻性的作品,以便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需要付出的,不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根本顾及不了如何发展,单纯从经济利益出发,不可能有出色的画作,也不可能留下一丝让后人铭记的艺术。赵一农紧紧抓住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为山水画重新塑造新境界做实验,如何让传统传承,但又有时代基因,又如何在传统中提炼出适合当今社会的艺术氛围,不在技巧、手段、构图上浪费,而要从其中所具有的艺术主张中挖掘,给与时代山水画很好的定位,这是赵一农一直追求的。他的画作极具生命旺盛力正是这有力的说辞。山水画离开生命的感悟,便失去了一切,赵一农为山水画的永恒蛩音而作,为山水画富有的朗朗情怀而作,因此他的山水画是生命的写照。

忆江南系列之一 2015年 35×35cm

墨韵留香 2012年 100×55cm

赵一农由热切奔放的性格,经过几十年的磨练,沉淀中融入进禅理中,受到禅学的滋养,少了戾气,而多了丰厚的积养,不能说超脱,在其作品中感知到对世俗偏见的淡然,但作品中充满着正能量,散发出少有的静气,这种境界来自于他对人性对思想超凡的明辨,他依然走进了禅悟中,放下心中的不悦,抬头仰望天际,能够静心来完成一幅幅山水画作,给与观者积极向上的心态,便是对自己对艺术严要求高标准的原则归纳。他或者已经把自己融进艺术中去,在艺术中探讨山水、禅画、花鸟等多角度的触摸,但唯一不变的是对山水画的挚爱,这份挚爱因了心中有其广大至极的涵养所能承载的,绝不是用来炫耀,是为心中那份执着艺术的担当来倾诉的。

没有远去的高山,只有心中的信念,纵使万千情思一柱,也要把理想注入进自己的山水画作中去,要让这份情感不灭,即使有禅净一缕,也如弘一法师那样,执着与心的是永恒的艺术光辉,留下时间的锻造,让时间来考量,对于艺术对于身心对于有限的生命都是一种最好的解脱,不是吗,永恒的是艺术,唯有艺术给人以积极进取的动力,我们期待在赵一农的笔下,十年后再见其作品,定会超越一切,风格凸显,那时的赵一农心入禅定,以艺载道,为艺更有辉煌而生姿勃发。

西行游记一 2012年 55×35cm

西行游记二 2012年 55×35cm

但得心闲到处闲 2019年 136×68cm

重来山屿已春深 2020年 180×70cm

太行风骨 2016年 68×68cm×3

南太行风骨 2016年 120×34cm

云开万壑深 2018年 244×124cm

云来山更加 2019年 136×68cm

和谐家园 2015年 100×55cm

林翠叠瀑图 2010年 100×70cm

秋山访友 2012年 55x35cm

心远地自偏 2012年 55×35cm

心境如佛 2012年 55×35cm

高士行吟图 2012年 55×35cm

综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