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大脑内部细胞进行的、有多个步骤的持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神经以及身体都进行有条不紊的配合。有些时候我们并未注意,其实正处于思维的过程中。

就像在生活中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我们一般不会一条路走到黑,往往会权衡利弊,挑选一个最佳的方式解决。

然而,这个过程往往不会被我们发现,因为这是身体自主由长时记忆中抽出片段,是一种无意识的、比较间接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维”这一概念在科学领域,尤其是心理学领域,有着更加细致的定义,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方式,隐藏表现的心理动作。在科学的定义背后,是比较细致的分类,人不只存在一种思维方式。

“双刃剑”——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一概念指的是人们由之前思维活动的经历,会在之后生活中进行的一种决定行为。

虽然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增加,但实际上我们并不能清楚意识到该定势的存在,当局者迷。

由于是无意识的行为,有时有助于我们下意识解决某些问题,有时却会将思维囿于某个限定条件中,即“死胡同”。

老话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即循着前人留下的脚步,遵照其规矩或方法办事,效率及效果都不会太差。这就是思维定势的应用,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额外劳动。

不过,如果只是抱着利用前人方法的心态,不思进取,死吃老本,那么不但会丧失上进心,更有可能被善于思考、革新的人后来居上,所以这种思维定势一定要适度。

科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实验,直观反映出思维定势的特点:实验者告诉被试,有三个杯子,容量各不相同。任务是用三个杯子来装一定量的液体。5次实验之后,实验者根据结果得出相应的公式。

公式的存在使得问题的解决难度大大降低,于是产生了思维定势,参与者认为公式是“万能的”,屡试不爽。

其实有一个更加简单的解决方法,但由于公式带来的思维定势,所有人都习以为常,忽视了更简单的方式,导致实验时间增加,效率大大降低。

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不在少数。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最常见,我们会根据交往对象是否“好相处”或者是否“外向”而对其进行二元的分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这种分类方式,往往也会采取相应的态度进行回报:对“好相处”的人,笑脸相迎;对“外向”的人,充满热情,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若分类体系中属于“好相处”的人,在某一日情绪悲痛、心情不佳而未像平时一样笑脸相迎,也许我们就会感到失望,甚至难过。其实,这完全忽视了他人的情绪。

也就是说,我们不应将思维固化,因为所有个体都在变化当中,应该学会察言观色,了解情绪。

“死脑筋”——功能固着

这有点像平时所说的“贴标签”,即在对一个事或人有了深刻印象之后,就再也不会关注其别的方面了。这也是思维定势的一种,只不过表现形式比较特殊,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多样。

在知道罂粟是会令人成瘾、致幻的毒品之后,往往就会忘了它本来是用以止痛的药品。柚子、柠檬等水果皮,一般会扔掉,但其实它们是净化空气的利器。

无论是思维定势还是功能固着,一旦对其太过依赖,那么影响就是消极的。有关思维,最重要的就是打破固有“封印”,让其活泛起来,根据实际情况、实际对象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