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萧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0世纪20年代被美国人称为“新时代”。在这个时代,即使是在一个普通中产阶级的美国人面前,也有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繁荣兴旺的远景。财富和机会向美国人敞开了大门,整个美国社会的所有阶层都对未来充满信心。时任美国财政部部长安德鲁梅隆在1929年9月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

美国人的自信,来源于自从一战胜利后,他们从战前的资本输入国变成为资本输出国,也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到1924年,美国基本上已经控制了国际金融市场,并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而对于普通人而言,生活水平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摩托车、电冰箱、收音机、汽车接踵而至地走进人们的家里,时尚广告和杂志充满了人们的视野刺激着人们消费。但是,当“炫耀性消”成为时代潮流,当股票债券等投机性产品成为所有人的“冒险”,当分期付款成为了消费的主要方式,危机正这片虚假繁荣之下悄悄酝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9年10月24日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中,股票股指的骤然下跌,宣布了这场危机的爆发。整个美国金融界陷入崩溃,股票价格的下跌如同雪崩一般,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一辈子的积蓄在眨眼间可能就会烟消云散,及时反应过来的人歇斯底里地疯狂抛售股票,绝望的人则只想寻求一死,这是美国最黑暗的一天,后来人们称之为“黑色星期四。”然而这只是危机的开始,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工厂破产、工人失业、银行挤兑、通货紧缩、商品挤压,贫穷人口急剧上升等诸多问题。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陷入萧条。

二、从经济角度看,为什么会出现“大萧条”?

如果有人认为这场“大萧条”只是过去的事情,对于“大萧条”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书本中的糟糕的经济表现和人们的惊恐与绝望,那他就大错特错了。“大萧条”更大的意义在于它背后的原因,在于它能教会我们什么。正如伯南克先生所说“解释大萧条是经济学的‘圣杯’”。现在,就让我们从经济角度来探究这场“大萧条”背后的成因。

1. 凯恩斯主义解释

凯恩斯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最具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他对于“大萧条”的解释十分具有代表性。凯恩斯强调总需求的不稳定性,他认为“大萧条”之所以出现,是由于总需求的急剧下降,而总需求的急剧下降又是由人们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下降趋势、灵活偏好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所造成的,总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趋势使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从而导致人们消费欲望降低,消费需求也就减少。

而预期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与利率水平的不相适应,导致了投资需求不足。消费的不足以及相伴而来的对住宅需求的下降和投资机会的丧失,导致了收入崩溃的发生。1929年-1933年一系列如股市崩溃等的冲击引起了总需求的下降,这些冲击在“大萧条”的初始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随后几年的货币冲击和美联储不当的货币政策又进一步强化了国内支出的冲击作用。因此可以说,“大萧条”是总需求急剧下降所造成的。

2. 货币主义解释

与凯恩斯同样伟大的货币主义领军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对“大萧条”的原因有着自己的简单而有力的解释,他指出“大萧条”产生的原因是货币供给的变化,即由20世纪30年代初货币供给收缩引起。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恒久性收入”。而恒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故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稳定的,因此,经济的不稳定大都可以归因于由货币当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波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米尔顿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集中分析了始于1929年的衰退是如何演变成“大萧条”的,他认为1929年货币供给最初的温和下降转变成为了1930年-1933年的银行倒闭浪潮,而美联储又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银行的倒闭,这就导致了货币供给的急速下降和经济的严重衰退。

3. 收入分配问题

除了上述的观点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萧条的原因是由于美国长期存在的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在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是个问题,由于资本家的垄断性和剥削性,国民收入总是先落入资本家手中,再由资本家进行分配,因此几乎必然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在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问题日益恶化。

在此期间,出现了部分垄断性的大企业,它们通过不断兼并其他小企业扩大自己市场份额提高利润,这导致了第二次企业兼并浪潮,这种大规模的合并风潮大大提高了美国工业集中度,增强了工业生产水平,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加巨大,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社会财富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资本得利而非工资收入成为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

富人的钱被用于再投资,普通居民的钱只能用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这意味着普通人购买力不够充分的同时,资本家仍在进行着高水平的资本投资。这种低下的购买力注定不能长久支持如此高水平的资本投资。繁荣时期,由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美国人民通过分期付款,贷款等方式掩盖了购买力低下的事实,加剧了购买力与资本投资的不均,当危机来临时,问题便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三、结语

今天我们研究“大萧条”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分清消费者、企业、股市、政府等等角色到底谁才是“大萧条”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而是为了从“大萧条”之中汲取教训,以防止类似的经济衰退再次发生,至少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不至于手忙脚乱。

参考文献:

【1】《大萧条》本S伯南克(美)

【2】《美国大萧条》穆雷N罗斯巴德(美)

【3】《美国30年代大萧条的成因及启示》孙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