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这两天,“中国百强区”榜单出炉,深圳的南山、广州的天河,深圳的福田区名列前三,这次发布的排行榜,是根据经济实力、内生动力、消费活力和区域能级四个维度、18个核心指标、30余个支撑参考指标来综合评价的。如果只看GDP的话,2019年,深圳的南山区去年GDP达到了6103.69 亿元,甚至超越了厦门、长春和哈尔滨三个副省级城市。2019年南山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达到40.16 万元,作为南山区人民,我感觉压力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今天不是来讨论城市竞争力排行的,之前看过一本很不错的书《规模》,里面讲了城市竞争力背后的一个道理,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今天分享给大家,说的是,为什么一个城市可以长盛不衰,但一个公司,一个生物却不能,这三者看起来是毫不相关的事物,但是他们内在遵循着一些规模效应。

首先,我们来看看城市和公司,一个城市往往可以数千年不消亡,而一个公司很难存活超过10年,从上市公司的数据统计看,大部分公司,都会在10年内消亡,50年以上或者百年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但是几百年上千的城市却比比即是。一个城市越大,竞争力越强,而且竞争力越强,就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导致竞争力越来越强,比如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GDP就超过了全国GDP的10%。但为什么一个公司有它的生命周期呢?按理说不应该也跟城市一样,应该大部分公司都是强者恒强吗?

答案是,它们存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规模缩放效应”。一家公司是否可持续发展,最终是由:销售额、利润和总支出之间的差额决定的。这个很好理解,公司收入了多少,支出了多少,然后获得了多少利润,这是一个公司是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重要指标。

但作者分析了从1950年到2009年间,美国全部28853家上市公司的净收入、利润和销售额,与它们雇员人数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这些公司的关键数据都与公司的雇员人数呈规模缩放关系。比如雇员人数增加一倍,公司的利润并不会增加一倍,而是增加大约92%;而净收入只增加了79%;总资产只增加了86%;总销售额增加了98%。简单说就是,公司人员增加越多,其每个人的单位效能会逐渐降低,人均产出越少。所以公司越大,效率越低,最终会到达产出和消耗的一个临界点,公司就会走下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城市呢?城市和公司的这种规模效应恰恰相反,城市规模越大,人均消耗越少,而且人均的产出更多。比如作者统计发现,一个城市人口规模增加一倍,城市的道路、水气管道总长度,餐厅数量,甚至犯罪数量并不是增加一倍,而是增加大约0.85倍。换句话说,城市人口越多,人均消耗其实越少。比如一个1000万人口的城市与两个500万人口的城市相比,需要的基础设施数量要少15%,这就带来了材料和能源的巨大节约。

而另外一方面,城市越大,人均产出却越多,比如北上广深的人均产能,就远远高于其他二三线城市,这是为什么呢?这得益于城市基础设施,和人际网络的高效连接,这其实很好理解,在大城市,人与人之间,公司和公司之间的协助和互动更容易,也更多,这极大地促进了人的生产力,甚至创造力,比如有统计就显示,城市上班族,在上下班距离越长,往往这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更强。

其实这种“非线性的规模缩放效应”,在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都普遍存在,比如体积越大的动物,寿命往往越长,比如老鼠一般存活两三年,而大象可以活75年左右,鲸鱼一般可以活到100多年,其实一个城市和一个生命体是类似的,体型越大的生命体,它们的单位体积能耗更低,比如老鼠的心跳的每分钟达到1000次,而大象的心跳每分钟只有35次左右。而能耗越高,生命体的消耗就越快,所以生命时间就越短,而按照这样的预估,研究者甚至预估,人类的寿命极限是大约125岁,这是一个物理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