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珠,人们正是透过这滴水珠发现了整个海洋。——鲁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就像是一个风筝,随着他们的长大,风筝也会越飞越高。很多家长担心风筝飞不好,于是拼了命地想要去控制,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育儿最难的一点是,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去管教他们,而在孩子心里,却永远是排斥与对立。

教育孩子最关键的是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关于沟通的诀窍,大家不妨读一读《亲子沟通密码》一书。

此书的作者是邹璐,她是一位高情商沟通的专家,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不仅事业成功,而且把孩子培养的情商智商双高,是很多女人学习的榜样。

在秋叶老师的鼓励下,她把自己多年的成功经验集结分享出来,帮助不少家庭解决亲子沟通问题。

以下三类误区是家长经常误陷却又意识不到的:

01 用刻板印象去看待孩子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也就是思维定势。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喜欢给孩子定性。孩子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我们不能用静态的眼光去看待动态的孩子。

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磨磨蹭蹭,有些家长就会说,你总是不好好吃饭。其实细想起来孩子并不是每次都不好好吃饭,偶尔的次数被解读成经常性的行为是很不妥当的。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被赞美,弗吉尼亚·萨提亚说:只有在个体差异被欣赏、错误被包容、沟通够坦诚、规则很灵活的氛围中,自我价值感才得以绽放。

不喜欢被人扣上不好的刻板印象,不喜欢别人对我们否定,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有偏差的否定时,孩子一方面心里会抗拒,另一方面对他的成长不利。孩子的认知是从大人的解读里完成的,如果我们给了孩子否定的印象,那么久而久之他对自己也会丧失自信。

02 被不良情绪控制

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和一个整天郁郁寡欢的人待在一起,结果发现不到半个小时,乐观的人也变得愁眉苦脸,也就是说人更容易被坏情绪所感染。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举了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孩子的爸爸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在看电视,孩子听到门响,来不及冲过去关电视。爸爸很生气,训斥孩子后还把他打了一顿。

第二个场景—仍旧是孩子的爸爸下班回家看到孩子看电视,孩子听到门响,来不及冲去关电视。但是爸爸并没有训斥,而是询问儿子作业是否做完了。然后和孩子商量能否先写作业再看电视,并告诉孩子他很期待一会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孩子愉快地接受了。

同样的爸爸在遇到同一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和结果是不一样的,导致这个差异的关键则是爸爸的情绪。

第一个场景的前情是:爸爸工作遇到烦心事,心情不好。下班路上又闯了红灯,和后面的车辆追尾,还和别人吵了一架。

第二个场景的前情是:爸爸当天工作完成得很顺利,回家的路上心情舒畅。

所以父母情绪不佳的时候,最好要避免与孩子沟通,等情绪平复稳定之后再沟通,否则,坏情绪下沟通的结果会很糟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用评判代替观察

语言是一种创造性媒介,我们说话的方式能够治愈或伤害,创造喜乐或痛苦,最终会决定我们幸福的程度。—桃乐丝·梅娃博士

很多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很少。他们并不认为沟通很重要,其实父母语言的力量很大。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带着主观视角去教育孩子。这是一种评判,而不是沟通。孩子需要的是观察性的沟通。

评判把我们带到抱怨的漩涡,让我们忘记了沟通的目标是指责,还是以始为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带着评判的语气去与孩子沟通时,只会触及孩子的自尊,只会令孩子反抗,解决不了问题。通过观察现实事实,和孩子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带孩子去公园玩,孩子把垃圾扔到了地上,如果我们说,“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乱扔垃圾。”

这样就是评价,因为把孩子乱扔垃圾和不讲卫生之间画了等号。

那么对于孩子而言,可能接下来的沟通就很不顺畅

如果告诉孩子,我看见你把垃圾扔在了地上,扔了两次。用观察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后,孩子也会顺其自然地跟随父母的语境进行接下来的对话。然后家长可以借此引导孩子去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作者指出,沟通的关键不是说非得打压,而是引导出他人性中最美好最真挚的善意与勇气。

打压孩子的后果就是,孩子变得自卑内向,甚至到了青春期会暴躁,教育是一环扣一环,如果前面的环节没有做好,后面就会引发蝴蝶效应,出现失控的局面。

很多时候眼见未必是事实,所以别用主观视角的思维去下结论。

小结

《亲子沟通密码》一书不仅让我们意识到了亲子教育中的一些误区,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改变孩子行为的4c模式、有效倾听三部曲REV、聚焦式提问法R.M.R.A等,都是一些很实用的沟通工具。

如果父母能将这些运用到实践中,亲子沟通将会变得更加简单和顺畅,打造和谐的亲子关系不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