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场“口误”演讲,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和蚂蚁金服竟然上了热搜。

9月12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在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上表示,曾在早期帮助旷视科技公司找了包括美图和蚂蚁金服等合作伙伴,让他们拿到了大量的人脸数据,并在随后的摸索过程中找到了几个有价值的商业化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涉及数据隐私安全保护问题,此事引发各方强烈关注,涉事各方也紧急回应。

涉事各方紧急回应

蚂蚁集团表示,在旷视科技合作事宜上从未与李开复先生有过接触,且从未提供任何人脸数据给旷视科技,目前双方已无相关业务合作:

李开复随后也在微博上说明,是口误,并深感歉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旷视科技官微也回应李开复口误称,不掌握,也不会主动收集终端用户的任何个人信息,旷视一直高度重视“数据隐私安全保护”问题,并已在企业内部制定、实施了完善的数据隐私保护制度。

旷视、蚂蚁与李开复早有交集

实际上,旷视科技、蚂蚁集团与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早有交集。

工商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年轻的旷视科技便得到创新工场100万美元的A轮投资;2014年,蚂蚁集团对旷视科技进行战略投资;此后,创新工场、蚂蚁集团多次参与到旷视科技的融资中。

旷视与蚂蚁金服合作最早被外人得知,也是因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

2015年,马云在德国电子展开幕式上刷脸买邮票。当时“刷脸支付”概念首次被提出。整套系统是由蚂蚁金服与旷视科技Face++合作研发的“刷脸”系统,打算让人们在购物后的支付认证阶段通过扫脸取代传统密码。此次合作也让旷视声名鹊起。

旷视科技和商汤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被誉为中国“AI四小龙”。在2017年和2019年,旷视科技更是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50大最聪明公司”榜单,CB Insights将旷视科技列入2018年及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初创公司100强”。

值得一提的是,旷视科技作为全球领先的人脸识别技术开发商之一,至今没有实现盈利。

2019年8月,旷视科技提交招股书。根据招股书披露,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旷视营收分别为6780万、3.132亿和14.269亿,复合增长率达到358.8%,持续增长。相对应的亏损为3.428亿、7.588亿和33.516亿。

2019年上半年,旷视科技营收为9.49亿,亏损约为52亿。

根据招股书,蚂蚁金服是旷视第一大机构股东,持股比例15.08%;其次是淘宝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4.33%。从股权上可以看出,旷视科技和阿里系捆绑在了一起,两者在业务上也合作紧密。

招股书显示,旷视科技为蚂蚁集团提供解决方案,其身份认证解决方案Face ID允许蚂蚁集团旗下的信用评分服务供应商芝麻信用为其部分企业客户提供身份认证功能。

不过,去年5月份,据天眼查显示,旷视科技做过一次股权变更,联想、创新工场及蚂蚁金服旗下公司退出该公司股东行列,李开复、蚂蚁金服韩歆毅、王明耀、唐文斌及杨沐退出董事行列。

2019年10月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把中国28家实体增列进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其中大华科技、海康威视、科大讯飞、旷视科技、商汤科技、厦门美亚柏科信息有限公司、依图科技和颐信科技有限公司8家公司在列。

虽然早在去年就提交了招股书,但受疫情影响及美国实体名单等原因,直到今天旷视科技的IPO仍然悬而未决。

据《财经》报道,去年11月,路透社报道称旷视未能通过港交所聆讯,随后旷视否认了这一说法。多位券商人士告诉记者,IPO是被延后了。近期,《金融时报》报道称,旷视考虑选择科创板,印奇说,大环境在变化,可以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

关键是数据安全如何证实?

个人数据安全正成为各界关心的焦点,对于李开复、蚂蚁集团和旷视科技三方的表态,知名创投专家、腾讯新闻知识官张奥平评论:

现在最为关键的是,大量的个人数据的安全性如何保证?仅靠公司声明与回应简单证实?

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灵魂”,全面注册制改革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无论估值多高,市场多认可,信披的真实、准确、完整性是任何企业实现IPO的大前提。可以看到,蚂蚁“巨兽”在此次事件的公关能力很强,但如果在信批中存在关于数据安全性解释或承诺的“口误”,资本市场也必将会“从严处理”。

他山之石:

IBM、亚马逊和微软主动叫停人脸识别

今年6月份,三大美国科技巨头IBM 、亚马逊、微软接连叫停人脸识别,前所未见。

“技术可以提高透明度、帮助警察保护社区,但绝不能放大歧视与种族不平等。”6月8日,IBM CEO 克里希纳(Arvind Krishna)向美国国会议员发出公开信,宣布不再提供通用人脸识别软件,提议制定负责任的技术政策;紧接着,亚马逊亦声明暂停向警方提供人脸识别技术一年时间;微软也表态停止向警方销售人脸识别软件,直到有相关国家法律出台。

这三家公司是美国科技业的代表,市值总计3万亿美元。三家此次决绝的态度,也让人工智能(AI)伦理争议再起。

人脸识别是近年AI浪潮中的标志性技术,在特定领域远超人眼,被广泛应用于安防、金融等领域。但由于数据量不足、数据种类单一等,识别算法更容易在深色皮肤、儿童等人群中出错,被视为“算法歧视”。AI技术上难以排除小概率问题,使大型科技公司屡遭指责。

相形之下,中国的企业在应用优先的环境中,人脸识别等一众新技术仍在野蛮生长。“全靠企业自觉。”一家云服务商主管向《财新》称,行业中还未有治理共识。中国的监管很强,但属于事后监管,所以在恶性事件曝光之前,用户的数据权利就看企业的道德水平。“争论哪里能做人脸识别没有意义了,因为已然遍地都是。”

多位学者建议,应当用数据保护的高要求激励技术创新,建立个人信息犯罪的大额罚款机制;在商业部门之外,也要关注公共部门对个人信息的使用。

· END ·

由于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不想错过文章更新的你,就把深蓝财经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深蓝财经”,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