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君说

说起人体身上的各种“纹路”,

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有

鱼尾纹、法令纹、妊娠纹等等,

不过,如果身上出现了以下4种

形态较为特殊的“纹路”,

要多留个心眼,

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帮助——

脖子周围一圈“黑”?

当心黑棘皮病

当脖子周围出现一圈黑,好像总是洗不干净时,这就患了黑棘皮病。这种皮肤病,不是天生长得黑,而是皮肤褶皱处局部发黑,它通常与高血糖及高尿酸血症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几乎所有的假性黑棘皮病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这是发生糖尿病的先兆,要及时检查空腹血糖、糖耐量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假如家长发现肥胖孩子腋窝、颈部、腹股沟出现“老泥”状但洗不掉的黑纹,也就是专业医生所说的黑棘皮病,就要高度怀疑2型糖尿病。因为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以及分泌相对缺乏,而胰岛素抵抗是黑棘皮病发病的重要环节。

此外,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早期除了月经稀发、肥胖、多毛、痤疮等症状外,也可能出现颈部的轻黑棘皮症及腋下的轻黑棘皮症等。

皮肤上的“蚯蚓”

不美观还暗藏风险

皮肤上“青筋”凸起,是强壮的象征?不,有可能是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症,部分患者腿部会微微露出“青筋”,还有的病人感觉不到任何明显症状,仅皮肤上有青紫色的蜿蜒的纹路,导致病情被忽视。

静脉曲张有啥风险?不就是不好看?不,若不加控制、任其发展,可以导致静脉血栓、静脉炎、皮肤湿疹、溃疡、破裂出血等并发症。

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患者会出现患肢的肿胀、疼痛、水肿等,重者会因某一段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小腿某段或者整条腿的组织溃疡和坏死,严重者则会因栓子脱落后在血管里“游走”,引发肺栓塞而丧命。

一般来说,常年久坐或久站的人更容易发生静脉曲张,如教师、售货员、乘务员,这是因为远端静脉血容易积压,对静脉的张力有冲击作用。

在临床上,将静脉曲张的症状分为6级,不同发展阶段治疗效果大不相同:

第1级是肉眼能看到,无不舒服;

第2级时除了有明显曲张,还会稍有酸胀或沉重感;

第3级腿有水肿;

第4级时皮肤上毛细血管破裂,皮肤颜色变深;再继续发展就是溃疡、烂脚;

第5级溃疡往往还能愈合;

第6级顽固性老烂脚,溃疡较难愈合。

再次提醒,静脉曲张患者要尽早治疗。如果已经出现酸胀、肿痛、溃疡、发黑等症状更需及时就医,以免形成久治不愈的老烂腿,甚至发展到截肢。

耳垂有折痕,提示冠心病?

对于这个说法,不仅一般人疑惑,就连心血管医生也结论不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3年,Sanders T.Frank首次描述了Frank's征,认为这是预测冠心病的一个皮肤病——折痕自耳珠呈45°角向后方延伸,横跨耳叶和耳廓边缘叶,预示患者可能患有冠心病。

中国专家指出,“耳折”是体征,非常容易观察、辨识,又有大量的流行病学证据提示与心血管病相关,所以在临床上医生确实容易识别高危患者,甚至可以尝试在临床上将“耳折”用作一个早期识别心血管疾病的体征,及早进行宣教、预防和干预。

2014年一项样本数超过3万人的国际关联病例大型荟萃分析指出,与没有“耳折”的人相比,有“耳折”者患上冠心病的风险高出3.3倍。

相关调查还发现,“耳折”的多发人群为40岁以上,这些人群也多数有一个或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比如男性、高血压、糖尿病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吸烟、超重或肥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有“耳折”并不就是有冠心病,不过,上述高风险人群,如果出现“耳折”情况,最好进一步检查以了解冠状动脉情况。建议进一步的检查包括:常规的血脂、血糖、颈动脉彩超、椎动脉彩超、心脏彩超、冠脉CT等。

孩子的舌头神似“地图”

到底要不要治?

宝宝健康的舌头一般为淡红润泽,舌苔为薄白苔或无苔,舌体大小合适,伸缩自如。

但有的时候,一些家长发现自家宝宝的舌苔有一处或几处剥脱的斑块,斑块内舌质发红,没有舌苔,周围是白色或黄色稍微凸起的弧形边缘,形似地图。

我们俗称的“地图舌”,其实是一种发生在舌黏膜浅层的慢性边缘剥脱性舌炎,病损具有游走性,可在一昼夜间改变其原来的形态和位置。

一般情况下,受损的舌黏膜处无自觉症状,波及的范围较大时,可在进食辛辣刺激或烫的食物后出现不适或轻微疼痛,有些合并有裂纹舌的患儿还可见舌背上有较深而弯曲的沟,家长见后往往比较紧张。

患有“地图舌”的宝宝,常伴有偏食、挑食、胃口差、睡眠不安稳、面色萎黄无光泽、免疫力差等特点。

虽然目前地图舌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确,但有考虑可能跟体质、胃肠功能紊乱、寄生虫感染、炎症因素、过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有关。

不过,“地图舌”具有自限性,大多会自愈,家长无需过于担心。如果发现宝宝出现“地图舌”,且伴有疼痛等不适,可以先带孩子就诊。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均衡饮食,不挑食,注意口腔卫生,保证孩子适当的锻炼和充足的睡眠,以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相关维生素或微量元素。

整合自广州日报

图片:视觉中国、网络资料

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