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48期:

不得不说,在《走向共和》中,慈禧太后宣布向十一国(八国)宣战时的演讲,很能打动人心,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义愤填膺,很有煽动性(截取诏书一段):

“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嚣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向英吉利国开战!向法兰西国开战!向美利坚国开战……向日本国开战!”

虽说剧情是演义,但庚子之变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慈禧太后下发到各地方的万国宣战诏书(战争动员令)字里行间也充满着对列强的控诉。

但也给我们留下一个疑问,甲午中日战争刚刚结束没几年,连日本都打不过的大清,哪里来的勇气,敢同时向十一国宣战呢?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48期:是泄愤,还是另有企图,慈禧为什么会糊涂到同时向十一国宣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实际上,一直到甲午战争之前,大清国的运行,还算是正常,但是这一仗打完,彻底趴窝了。

梁启超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可以说,这场战争不仅打残了大清,也打醒了大清子民,《马关条约》割地之大,赔款之多,远远超过历次战争的总和。这个时候,清朝统治者已经无法控制人们的言论了,整个社会都沉浸在失望,乃至绝望之中……

义和团运动也是从这时候兴起的,上一期我们也讲过,人们上对义和团的评价并不高,认为八国联军就是他们引来的,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比八国联军还可恶。

不要真的以为义和团所有的人都愚昧至极,竟然会相信那些装神弄鬼之事,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不在那个时代。是因为他们根本找不到出路,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才会把这种绝望,寄托到了“神功护体”上面。

因为跟西方教会争夺利益,又赶上天灾,导致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纷纷加入了义和团,开始疯狂冲击教会。

虽说大清军队对付日本军队不行,但是对付这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还是绰绰有余的,那么为什么一开始没有镇压下去呢?

二、

就是因为维新变法的失败!

最早的时候,洋务运动办得轰轰烈烈,大清一片欣欣尚荣,甚至衍生出一个名词,叫“同治中兴”。但随着甲午战争的结束,一切都成了泡影,这个时候,一些有思想的士大夫们仍然没对大清失望。以为大清能自我完成进化,维新变法就是其中一个方式,但他们失望了。

义和团的拳民通过抱团寻找出路,他们同样也是在苦苦思考出路,也就自然对拳民产生同情心。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士大夫们已经融入到了大清的官僚系统,开始不听从清廷的统一指挥,也为后来的东南互保埋下了伏笔。

由于义和团的朱红灯打死了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卜克斯,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山东巡抚毓贤被免职。

毓贤这个人,不仅是个酷吏,还是个极端排外主义者,就是他向慈禧太后和王公大臣们讲了义和团可用。

后来调到了山西当巡抚,仍然是极端排外,大力扶持义和团抗击教会,在八国联军入侵后,他还率兵勤王。不过后来清廷跟八国联军议和后,把他当成了罪魁祸首,被拉出去顶罪,砍了。

为什么慈禧太后会听信他的话,对义和团由剿变成了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就因为义和团里面有聪明人,有军师,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要知道,在当时的环境下,大清国已经岌岌可危,甲午惨败,加上列强加速瓜分中国。天下人,往往喊着“满清非中国”,或者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挑战清廷的统治。

突然冒出这么多支持自己的子民,本身满汉矛盾就很大了,这时候清廷怎么下手?谁能保证继续围剿的话,义和团运动,不会发展成第二个“太平天国”?

这也是满清掌握实权的王公大臣不敢下死命令剿杀的原因,反而是袁世凯,身为汉人,毫不顾忌,大肆镇压。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当初光绪帝变法的时候,维新派的靠山就是那些西方列强,西方列强也希望大清走君主立宪制,好继续做生意赚钱。

这次维新派下台,上台的都是顽固派和守旧派,本身就对甲午惨败之事耿耿于怀。再加上慈禧太后有废掉光绪帝的意图被西方列强警告,还有立“大阿哥”事件被西方列强干涉。

尤其是端郡王载漪,正因为光绪帝无法废除,自己的儿子无法当上皇上而耿耿于怀呢。一听说义和团可用,而且还有“神功护体”,大喜过望,也是极力促成联合义和团对抗洋人之事。

就这样,义和团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北京城……

四、

实际上义和团拳民冲西方传教士和洋人下手,跟当年德国冲犹太人下手,很类似。

德国恨犹太人,是因为一战之后,他们不仅不帮忙挽救德国,还落井下石,被逼无奈的德国人,愤怒之下冲犹太人下手。

但现在人,对德国人往往表示同情,对义和团,却是恨铁不成钢,怪他们坏了大事。

我们不妨想一下,被杀的教徒或者洋人,真的比被迫加入义和团的,最终被赶尽杀绝的全民无辜吗?

进京后的义和团就有点控制不住了,本来只是冲教徒下手的,现在冲所有的洋人,所有的外来事物都下手。扒铁轨、烧车站、毁桥梁、剪电话线……能毁灭的东西,一件都不放过。

外国人一看,我们的北京使馆有危险啊,不行,得派兵增援。清廷要求每国只能增派三十人,但各国公使可不管那一套,实际上每国增派了三百人。

一派兵增援,激怒了清廷,也更加激怒了义和团,于是他们开始向教堂,向使馆,发起猛烈进攻,而且是见洋人就杀。

由于电话线已经全部被剪断,北京使馆那里到底是什么状况,各国都搞不灵清,但他们推断已然是凶多吉少。于是在这种前提下,以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正式成军,从天津往北京进军。

在外面,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在廊坊大破联军,在京城,义和团开始围攻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

而且这场仗打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各怀鬼胎,一败涂地!

五、

其实这时候的慈禧太后已经意识到了,再这样下去,真就激怒西方列强了,开始动摇了作战的决心。

她是不想打了,但端郡王载漪不愿意啊,人家义和团帮你打洋人,你竟然冲义和团下手,你还是人吗?你这是崇洋媚外,你这是甘愿当洋人的狗啊,天下人会同意吗?

不仅从道义上让慈禧太后无法辩解,还伪造了一份西方列强给清政府的外交照会,这份照会戳到了慈禧太后的软肋:

照会中提到了几点,一是指明一个地方,让皇上居住,二是由西方列强代收各省钱粮,三是由西方列强代管天下兵马,四是勒令皇太后归政。

这用脚趾头想想也是假的啊,这四个要求,等同于当年的刘禅直接抱着玉玺投降魏国,让魏国接管蜀汉了啊。西方列强即使再不把大清放在眼里,也断然不能提这样的要求,不然《辛丑条约》咋不把这几条写上去?

而且这么快的时间,就由十一国制定了这么大一个照会,不用每个国家国会通过吗?十一个国家各怀鬼胎,怎么可能会达成一致,通讯也没这么快啊。要知道十几年后,一战就爆发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可不是一天养成的。

但是慈禧太后信了!

她还跟荣禄说了这么句话:

“既然战亦亡,不战亦亡,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愈乎?”

于是,不久后,她就颁布了一份诏书,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向万国宣战诏书,老娘跟你们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实际上,慈禧太后并没有把宣战书送到各个使馆,或者各个国家,只能算是一份战争动员书,不能算是宣战书。

这也是目前我们掌握的资料中,有关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的原因所在。但实际上她宣不宣战都无关紧要了,因为人家八国联军已经快打到北京城了,她没得选!

有人说,那是因为慈禧太后见识到了义和团大师兄的刀枪不入,以为能打赢洋人?

这纯属胡说八道,慈禧太后什么事情没见过,会信装神弄鬼的这玩意,要是真有神功护体,当年大清怎么入的关?

其实就是因为慈禧太后控制不了形势了,这时候剿杀义和团已经于事无补,还会留下话柄。

让义和团进京的是载漪,纵容他们烧杀抢掠的也是载漪,宣传他们刀枪不入的仍然是载漪。对十一国宣战,不仅能除掉已经尾大不掉的义和团,还能干掉载漪,维护自己的统治。

至于老百姓苦不苦,这不是慈禧太后思考的范围,反正一战后,她还继续当老佛爷,继续一顿饭吃一百二十八道菜,只要洋人高兴就好: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哪怕四万万人民,每人赔一两银子,西方列强们,你们高兴了就好!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这段沉重的历史,以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48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

参考资料:

《清史稿》、《清史通鉴》、《走向共和》、《庚子记事》、《北京使馆被围记》、《天津一月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