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常常出现于我们的作文里和给老师的贺卡上,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用过,反正在我小时候的作文里它出现的频率倒是不低。凡是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物描写,这句必是点睛之笔的存在,例如在写父亲、母亲、老师、清洁工人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将幼小的我们浇灌、培育成一棵棵懂得知识的大树;老师像什么?老师像红烛,照亮了我们知识的旅程;老师像什么?老师像春雨, 把点点滴滴的知识撒在我们的心里;老师像什么?老师像一把金钥匙,把无知的我们···这些语句倒背如流,但最喜欢的还是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前两天的教师节刚刚过去,网友们晒出孩子们的礼物也是五花八门,可无论礼物贵重与否,孩子们那一颗颗赤诚纯洁的童心,从那费尽心思的手工制作贺卡上显露无遗。今年炸了网络的贺卡差点将老师“送走”,幸好孩子家长每晚睡前都要检查孩子的书包,看看有没有忘记放作业,检查出了孩子自己做好的第二天一早便要送给老师的贺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朵朵纯洁的白色手工小花,是孩子的一片心意。小时候的我每每写作文时想起老师那么辛苦,声情并茂的落泪就罢了,竟然还很认真得想过等长大了,要好好照顾老师···

教师节的礼物这一话题之后,又一事件引发了家长们的热议,有位家长表示,他家的孩子在送老师的卡片上写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却被老师批评不懂事。此事被家长们知道后,大家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师这样说是为什么。

《无题》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原本就是一首情诗,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写的是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无比思念,由开头的“别亦难”带入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再到离别之后不得相见的惆怅、怨虑和倍感清冷以至衰颜,愿借青鸟来寄相思。“丝”也代指自己的思念,就如同那吐丝的春蚕,到死才可方休;但不能相聚的痛苦是无尽无休的,“眼泪”也好似那燃烧的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眷恋之深,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相会无期,满是看不到结果的艰难和心酸,所以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相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完原诗的意思后,这句诗却是不能理解为是歌颂“奉献精神”的,礼赞爱情中的伤情体验更为贴切。老师认为这首诗不适合形容园丁也合乎情理。首先,是这落寞悲愤意境和情绪,与学生们的朝气蓬勃不太相符;其次,诗中提到了“到死丝方尽”,生生死死不太吉利和无限伤感,老师也是不想让学生过早地去感知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由此看来,用这首歌颂爱情的诗来赞颂师生之情确实不太合适。

从诗词的表意来看,老师的理解不无道理。可纵观历史长河中的诗词,及人们的认知及周边事物的改变,就有些站不住脚了。

古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现在常常用它来形容爱情,在婚礼上出现的频率最高,这首诗其实出自《诗经》,是用来描写袍泽之情,并非我们理解的男女之爱。另有元稹的“贫贱夫妻百事哀”起初诗是在歌颂爱情,并不是大家理解所理解的字面的穷夫妻才会诸事不顺,现如今成为了俗语后,大家更多的是用后面这种解释,来讲述穷苦。诗歌是有生命力的,却不止字面的表达,在使用时更用不着那么刻板。

有不少古代诗词中的好句子,已经开始慢慢脱离了原诗的意境,成为炙手可热的俗语,融入了我们现代的社会生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些句子理解、解释是切合实际且通畅的,就没有必要强求一定要回到原诗的意境、理解,更没有必要让学生们上升到诗评家的高度去理解与运用。更何况,芊芊学子们的一片赤诚之心,老师们必定都是能够被感染到的。如果说这样的学生都能算作不懂事,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

春蚕到死,如同人短暂的一生,而春蚕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倾尽所有给了人们蚕丝,这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春蚕的奉献,是以生命为长度、为代价,是可敬、可爱的。烛炬如同春蚕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正是老师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三尺讲台的奉献精神写照。我觉得恰到好处,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