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城市记忆CityMemory】原创内容,独家发布在网易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在长沙老城区的城北区,原经武路(现建湘路)与蔡锷路之间,有一条由乐古道巷、王家坪、戥子桥巷及其支巷相连的小巷道。巷道虽小,但在城北区(现开福区)已有上百年历史了。且十分难能可贵的是,其走向和大致的外形,至今没有太大的改变。日前闲来无事,于此街巷重走一遭,有如徜徉在历史的烟云里,感概不断,思绪万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937年长沙市区地图上的乐古道巷、戥子桥巷一带

乐古道巷:茶香四溢,幽静神秘

乐古道巷路口的南端连接于中山路,正对着八十年代以前的一家茶叶专卖店,叫君山茶叶店。名曰“君山茶叶店”,实际并不只售岳阳君山岛上的碧螺春茶叶,而是荟聚了全国的知名茶叶品牌。这茶叶店店面不大,只有一间,但名气不小,推门进去,五六十平米的营业间,茶香扑鼻,沁人心脾,里面还专门辟有一小间幽静的品茶室,供顾客品尝。

图中友谊标牌店应是当年君山茶叶店的位置

两边的玻璃橱窗里摆满了各种茶叶,有福建的大红袍、铁观音,庐山的云雾茶,古丈的毛尖,云南的普洱茶,西湖龙井等等。小时候家住经武路上靠松桂园这头,家里大人常常让我们细伢子跑腿到君山茶叶店买茶叶,我记得买得最多的是长沙茶厂生产的三级香片茶叶末子。

这种茶,一毛钱买二两,用纸袋装着,是那种老茶叶,采摘后经杀青烘干,再粉碎成末子然后加工掺混干茉莉花而成。茶叶虽不成型,但确是我们这些身处贫民阶层老百姓的最爱。因为便宜,买上一毛钱能泡一个星期,还有茉莉花香。那时候我们细伢子买了茶叶后,往往并不急于走,总喜欢站在那店里的橱窗前看看有各式包装的茶叶。其实,我们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只是想呆在那店里多闻闻那茶叶的香气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闹市区的乐古道巷还是这样僻静

买了茶叶后,我便原路返回,跨过那不宽的中山路,便进入了乐古道巷。这乐古道巷虽叫巷,但却是一条比巷稍宽的小街,从南到北约两百来米长,西边有一所小学叫乐古道巷小学,东边是湘江宾馆那高高的围墙。由于巷道两边均无商铺与住家,因此,一年四季都显得幽深而僻静。特别是东边那高大的清水红砖围墙、围墙上部极为考究的小布瓦、水泥雕塑的梅花混搭砌出来的围墙窗棂,把围墙里面的世界忖托得神秘而高雅。

湖南王的公馆设在此,蒋介石偕宋美龄多次到访

小时候就听大人说过,这围墙里面的房子曾是民国时湖南省主席何键的公馆,是历史名流风云际会之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长沙城唯一的一辆小汽车在此出入。从1929年至1937年,何键足足当了9年的湖南王。湖南王公馆在民国时期与其他显贵的公馆有所不同,尤其是那大门前气派的汽车通道独树一帜。据长沙著名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何键曾拥有长沙城唯一一辆小汽车,他坐着小汽车在这一带进进出出,拿着驳壳枪的卫兵站在脚踏板上指令行人回避,成为长沙城的一道特殊景观,那汽车通道就是在我小时经常行走的围墙之下的那一边。

曾经的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

上世纪三十年代,蒋介石偕宋美龄来长沙视察,何键曾在公馆设宴款待,招来名厨柳三和掌勺,其厨艺受到蒋介石夫妇的好评,宋美龄对其中的“口蘑烩鸽蛋”尤其赞不绝口。据史料记载,1931年春,蒋介石到湖南视察,就住何键家里。1932年10月30日,蒋介石和宋美龄曾到长沙中山路国货陈列馆参观,因此蒋宋二人完全有可能莅临“湖南王”的公馆。1938年11月7日至9日,蒋介石还在何键公馆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四天后,长沙烧起了文夕大火,全城几乎化为灰烬,而何键这栋充满了大量传奇、黑幕的大宅子竟安然无恙地躲过了一劫,这恐怕与当时的驻军长官朱鹤松手下留情有关。

长沙文夕大火图片(网络供图)

湘江宾馆曾是何键公馆的旧址,这一点现在看来是有史为证的,但具体是哪一栋却是众说纷纭,特别是2018年7月,湘江宾馆中栋整体向北平移四十米后,有人说这中栋就是原来何键的公馆,但湘江宾馆原有的老工作人员否认了这一说法。事实是,现存的湘江宾馆中栋修建于1954年。

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后,长沙市军管会和省委统战部即接管了原来的省参议会(即何键公馆),不久,这里改名为“省交际处”。文革前我每次行走于这里的时候,也只知道这里叫“交际处”,至于改名叫“湘江宾馆”则是1968年的事了。1954年修建的这一栋新客房,即现在的湘江宾馆中栋。而原来何键公馆的那一栋则称为湘宾南栋,1976年因破旧且无法修复只能拆除,并在其原址上建起了现在的湘江宾馆主楼,具体位置在主楼的花园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将向后平移四十米的湘江宾馆中栋

清朝的曾国藩专祠,民国的省会公安局,现今的省少儿图书馆

乐古道巷西边,文革前是乐古道巷小学。清朝末年,湘军首领曾国藩因指挥湘军剿灭太平天国有功,成为清王朝的中兴名臣,死后归葬湖南,谥号文正。翌年,清廷上谕在长沙建曾国藩专祠,清朝皇室赐祭银3000两,曾国藩的门生、亲友祭奠银5000两,由监商捐助解决费用缺口。湖南巡抚选址局关祠,即局关祠至中山路一带,拆迁民居,腾地六十亩,南北纵向达250余米,东西宽近160米,大兴土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曾文正公祠落成,南为正祠,北有浩园,名人雅士常聚于此。

清末中兴名臣曾国藩

到了民国,曾文正公祠成了省会公安局,原省委统战部首任党派处长刘乐扬先生曾在他撰写的《我与中央特科湖南工作站》一文中,记述了他第二次坐牢就被关在这乐古道巷的省会公安局里,位置就是原来乐古道巷小学(现为省少儿图书馆)。

乐古道巷小学规模不大,校门开在巷口五六十米处,它的北面与文革前的十四女中相邻。文革后,经市教育局协调,乐古道巷小学与湘江宾馆东边的清福巷小学合并,共同搬迁到了相距不远的望麓园小学,乐古道巷的地盘则依然回归到了省少儿图书馆

省少儿图书馆

走过乐古道巷后,东边有一些商铺和住家户,记忆深刻的是一家纸扎装潢铺。这店铺于巷道北头突出来两米多,由于是楼房,白色的粉墙上写有两个两三平米大小的黑体“装潢”二字,站在南端的巷口老远就能看到,特别醒目。这装潢纸扎店是何营生呢?现在的年轻人恐怕知道的不多,咋一看,还以为是搞装修业务的,其实非也!这里的业务主要是为逝者提供冥品的店铺,包括花圈、奠字、灵轿、灵屋等等。

小时候每当经过这纸扎铺,总喜欢驻足停留观看一阵,特别是那纸扎师傅在扎灵屋的时候,我更喜欢仔细观看一番。那纸扎师傅灵巧的双手,时而扎出灵屋起翘的飞檐屋顶,时而糊出一面青砖纸墙,时而开出两扇朱漆大门,时而剪出一对维妙维俏的狮子安放于灵屋大门两边。那时候在我看来,纸扎师傅简直就是一位艺术大师,用竹篾、彩纸和浆糊在复制人间的房屋和万千气象来供逝者享用。

纸扎的灵屋

曾听说有一关于灵屋对联的故事。说的是长沙太平街一装潢纸扎铺老板以“灵屋”为题,出了一对联,老板放出话来,凡能对上者,愿以女儿许配为妻。对联是:灵屋,纸糊篾扎,一不能遮风,二不能避雨,鬼要。此联一出,数日之内,竟无人以对。忽一日来了一落魄书生,冲着老板深施一礼说,小生愿以下联与先生对上。于是写出下联:夜壶,泥塑火烧,一不能盛酒,二不能装茶,卵用。老板一看这下联,虽语出粗俗,但对得十分工稳,特别是那最后两个字,“鬼要”对“卵用”,都是长沙城的地方俗语,能这样对上,当属奇思妙想。于是老板欣然将女儿嫁给了这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家坪是昔日闹市区的一块小平地

其实,从这纸扎铺往北,一直到湖南省参事室旁边的种福源巷口,这五六十米的距离就不叫乐古道巷了,而是叫王家坪。估计解放前这一带王姓人家居多,而且街道比两头的乐古道巷和戥子桥要宽许多,店铺也比较密集。

王家坪这一地名六十年代以后就再也没有听人说起过了。王家坪路旁有一古井,正对着通往局关祠的方向。王家坪是一十字路口,往北是戥子桥,往东是望麓园、种福源,往西到局关祠,往南经乐古道巷到中山路。

船山学社与百年艺芳女校,英才辈出

往西通往局关祠巷的南边是原长沙市第十四女子中学,解放前叫艺芳女校,由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及其堂弟曾约农,于1918年在自家的“浩园”创办。艺芳女校以忠恕修身,立德树人为办学理念,一时间名师荟聚,英才辈出,誉满三湘。艺芳女校校名一直沿用至1952年才改名为“长沙市第十四中学”,仍为清一色的女子中学,文革中曾改名为望麓园中学,现为田家炳实验中学,已有百年校史。真是百年艺芳,百年辉煌。

百年艺芳女校,曾经的十四女中,现在的田家炳试验中学

小时候,我的家虽离这所女子中学不远,但却从未走近过这所学校,是文革才让我有幸一睹它的庐山真面貌。1966年,文革伊始,全国红卫兵大串联,紧挨着十四女中的有两个中共早期的革命纪念地。一是中山路上的船山学社,二是望麓园,终日门庭若市,全国各地的红卫兵来这两处纪念地参观者络绎不绝。

望麓园历史遗迹,革命活动纪念地

为了方便红卫兵参观,船山学社纪念馆特设一后门与十四女中相通,然后经由十四中学校园出大门后,便可顺利到达右手方向的望麓园纪念馆继续参观。于是,我们才有机会进入过十四女中校园。那时候感觉十四女中校园很大,到底是曾文正公祠曾经的浩园,那年代还残留有部分池塘、水榭、楼台、亭阁,环境十分优雅。

清朝湖南知府陈宝箴全家迁居局关祠巷

十四女中往西走几步便是局关祠巷口,这里与蔡锷路相连,穿过马路便是教育街。局关祠建于明崇祯年间,因长沙北门外关帝庙被毁,兵备道高斗枢便将关公神像移于此祠。同治十年,陈宝箴以候补知府候任湖南,全家迁居长沙局关祠右闲园,后迁居通泰街蜕园,闲园又成了龚提督的宅邸。因此局关祠是很有历史年头的地方。

原局关祠粮店、豆腐店的位置成了一栋现代商住楼

在局关祠,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六十多年前跟着父亲到局关祠粮店买米的事。那是夏天一个炎热的午后,父亲出门买米,我非要跟着一起去,其实细伢子无非是想趁上街让父亲买点零零嘴吃。一路上父亲牵着我,走衡清里经种福源过王家坪才到了局关祠。那年头,这些小巷全是麻石铺路,午后的麻石被毒辣的太阳嗮得滚烫。我们那时细伢子一到夏天都是光着脚的,我被父亲牵着,踮着小脚掌,几乎是一路小跑的到了局关祠粮店。只有这样,我的脚掌才不至于被麻石烫的难受。

粮店在局关祠巷的北边,距巷口不远,公馆式的黑漆大门,店堂里高大幽深,显得十分阴凉,进深也很长。二楼在营业间的后面,是临时搭建起来的敞开式库房,大米和杂粮就堆放在二楼的库房上。现在回想起来,那粮店是否就是与当年的局关祠或闲园有关的残存建筑呢?父亲买了米,牵着我出了门,在粮店对面的一个油炸食品摊档上买了一个香喷喷的葱油粑粑给我吃,以满足我贪吃零嘴的期待和欲望。然后背着米,牵着我行走在局关祠那麻石古街上。

多少年后,我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幅如水墨丹青般的图画,单瘦的父亲,右肩上扛着一袋米,左手牵着一个赤膊小孩,午后的斜阳把父子两的背影拉得老长。局关祠,既是一个有历史年头的地方,也是我缅怀亲情的故地。

望麓园:宁乡县试馆、红色革命旧址,省参事室、省文史馆所在地

王家坪的东面有一巷道,进去二十来米有一拱门,上书“望麓园”三字。望麓园原是宁乡县试馆,因为这里地势较高,与河西岳麓山遥遥相望,故称“望麓园”。1926年至1927年,毛泽东曾在此小住,现有房屋建筑是1954年按原貌重建的,室内陈设基本保持原状。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后,经何叔衡、姜梦周介绍和筹措,曾在此开办长沙织布厂,为党筹集活动经费。

往北走,王家坪东面还有一条小巷道,叫种福源,可通衡清里、经武路。巷道北面高大的青砖围墙里是湖南省参事室,另外还有一个机构就是省文史馆

省参事室成立于1950年,是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和过问下,湖南省政府以(秘字0241号)文,呈请中南军政委员会核准成立的。随后省政府任命首批参事六十名。

成立初期,省政府参事旨在安排一些和平起义将士和我党长期合作共事的老朋友,使其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任命参事大多年事已高,参事工作开展面临自然消失的困境。大趋势下,1990年,湖南首批聘任制参事产生,他们大都是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专家、教授,也有中共党员的专家学者,他们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较大的社会影响,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

文革前,经常经衡清里、种福源过王家坪到局关祠去买豆腐,那时候省参事室里南头一栋三层的苏式大楼给我印象最深。该大楼的外墙,涂抹的是一层金黄色乱灰,年深月久,那些凹凸不平的乱灰表面积满了灰尘,且无法清扫,远远看去,整幢大楼给人一种历史沧桑感和神秘感。参事室的大门朝西开着,两扇宽大的灰色木头大门常年紧闭着,大门上开着小门,供工作人员出入,是闹市中的一片僻静之地。

湖南省参事室已是旧貌换新颜,只剩下文史馆一个机构了

大门的对面有一条巷道叫协和里,进去不远就是望麓园小学,当年湘江宾馆左右两所小学拆迁后都并到了这所望麓园小学。我在经武路小学发蒙,读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王云清,只教了我们上半个学期,下班学期便因身体的原因病休了,从此失联五十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得知了老师的下落,便马上去看望了这位年逾九十的启蒙班主任老师,见面后才知道她老人家当年病休痊愈后,调到了望麓园小学当校长,直至退休。我们几个学生去看望的学生都未曾料到,五十七年后还能见到启蒙班主任老师,真是缘分啊!

有年头的望麓园小学

戥子桥巷:弹丸之地却有数百年历史风云际会

从南到北,走过王家坪的省参事室,前方就是戥子桥巷,现在的戥子桥巷是地名。长沙城有多处有其桥名,而无桥实的地方,如顺星桥、落蓬桥、培元桥等等,当时空穿越至唐代,戥子桥却是长沙从西至东护城河上的一座名副其实的桥,因造型像称重量的戥子,故名戥子桥。清同治年间据《长沙县志》记载此桥还在,何时被毁,查无记载。戥子桥巷不宽,是名副其实的巷道,但这里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

陈氏家族宗祠

明洪武初年,有江西泰和因避陈友谅之乱迁湘的陈氏家族,曾在此建过家庙。清嘉道年间,“湖南人才群肇始第一人”,曾任两江总督陶澍的房舍“印心石屋”即建于此。清末维新时期,这里有湖南工艺学堂;创办于1911年的湘军卫戌医院迁到此处后更名为湖南陆军医院。1912年,湖南督军谭延闿在此创设军械修造厂。民国初年,省立第一职业学校也在此办学。真是小小弹丸之地却际会历史风云。

不过我小时候真正对这里的了解还是因为戥子桥小学。戥子桥小学解放前叫至善私立小学,解放后才更名为戥子桥小学。戥子桥小学与我就读的经武路小学,相邻校舍距离不会超过三百米。因我爱打乒乓球,曾多次到该校进行友谊比赛交流,对戥子桥小学有一定的了解。该校办学的规模和我的母校差不多,校区南抵解放前的原长沙市长蒋昆的公馆,北邻松桂园路,东边是种福源巷,西边的校门对着戥子桥那狭窄的巷道,显得有些压抑。

元盛大厦及后面的两栋住宅就是原戥子桥小学的位置

戥子桥巷连接营盘街的位置

走过戥子桥小学,戥子桥巷便到头了,其西边在五六十年代曾是长沙市劳动局,大门正对着松桂园路。往松桂园方向行百步左右,北边是三十年代的市政府所在地,解放后成了市政协,六十年代初还挂了一块“长沙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的牌子”。

从戥子桥巷一直向北走,便进入三公里路,这一路可通往惜字公庄、茅亭子、司马里、市一医院,营盘街等地方,而这些地方随着九十年代初芙蓉路松桂园路段和营盘路的建设,地形、建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乐古道巷经王家坪到戥子桥巷所延伸出来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却永远不会改变。

这条百年古巷道所迸发出的历史光芒将永远璀璨夺目,让后世人们铭记。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四木。编辑 | 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