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穆先生在《论中国历史精神》中写道:“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

山东,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万事师表”的孔孟故里,这片土地上有四五千年的社会发展史,文物古迹及历代名人众多。

如此深厚的人文基础,让教育在山东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对高学历的执念,有渊源,也有无奈

说到山东特产,除了煎饼果子、青岛啤酒、东阿阿胶,榜上有名的必须还有山东学霸。

百度上搜索“山东学生”关键词,第一条弹出来的就是“山东学生学习好”。往下翻你会看见一大堆关于“山东学生学习能有多刻苦”的相关新闻。

不少人有所耳闻山东高考的“地狱模式”,最夸张的传闻是,山东某中学学生只有两种作息时间,一种是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另一种是隔一天才睡一觉。

不仅如此,据中国考研网统计,2019年山东省考研报名人数突破25万,比去年增加4万,涨幅创历史新高。在许多研究生群里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你的研究生同学来自山东啊?好巧啊,我也是。”

在中国的高校里一直流传着关于“考研基地”的传说,全国闻名的四大考研基地,曲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都在山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曲阜师范大学官网

修最晚的自习,考最高的排名,这大概是许多山东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山东这么能出学霸?为什么那么多山东学生选择考研读博?

毋庸置疑,山东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顶尖的,学习态度也是极为端正。可藏在这背后的事实,可能更多是无奈。

山东是孔儒文化传承地,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闻名,信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18年,山东本土求职招聘网站齐鲁人才网就曾面向省内1万名2019届本科毕业生发布问卷。可以看到,这两年山东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明显降低,有53.23%的毕业生将考研视为第一选择,更多的毕业生选择考公考编。

图源:齐鲁人才网

网传“山东人不孝有三,不考公、不考研、不考编”。

“体制内的男生相亲时简直像家里有皇位继承一样。”

虽然这都有一定夸张的成分,但足以见得好好学习,然后凭借一份高学历考取体制内的工作,已经成为很多山东人的自觉行为。

山东人好学,除了文脉渊源,现实的原因,更为严峻。

据中国教育在线的数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每年山东省的高考报名人数稳定在50-60万左右。2019年山东省的高考报名人数仅次于河南、四川和广东,是生源大省。

然而山东的高教资源,似乎并不能满足本地考生的需求。

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30日,山东省共有70所本科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甚至超过北京、上海、广东。

其中,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为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全国总共也才42所一流大学,除了北京和上海,其他省份至多也就2所。可以说在顶尖学校这个层面,山东和江苏、湖北、陕西等一起,稳坐第二梯队的位置。

尤其是山东大学,山东省的门面高校,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高居第22名,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而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山东大学共有51个学科上榜,数学和护理学学科,都位列全国第二。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山东大学共有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等8个A类学科,其中数学为A+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为A学科。并且数学和化学均为双一流建设学科。

然而,山东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仅有一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这个数量远少于上述提及的那些“高教强省”。此外这三所高校均为教育部直属,山东省省属大学全军覆没,没有任何一所进入双一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情况上也看得出,山东仅有3所高校进入百强,而101-200强的高校也只有9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比例并不高。

山东高教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数量少,也不缺好学校,而是缺乏合理的梯队。高教资源极度不平衡导致的严重断档,导致这三所“双一流”成为了“全村的希望”。

高考拼命考。没考上,大学在考研神校再读四年“高四”,考研继续考。

尊师重教,可能不包括高教?

主观上的重视,客观上的僧多粥少,山东学生们从小挑灯夜战,只为了在这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路。

刻苦拼搏之余,难免会有对严峻现实的不满。于是“山东已沦落为高教废乡”,“再这样下去,挖掘机就成一流专业了”等言论尘嚣甚上。

山东的高校发展滞后,是因为“缺钱”吗?似乎也不尽然。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上半年全国31省市GPD总量排行榜,山东是GDP总量排行全国第三的经济较发达省份。

由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 “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长情况表”中,山东省的教育经费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高达19.81%,位居全国第一。说山东缺钱,似乎说不过去。

然而山东在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上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及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都持平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唯独在普通高等学校上的经费支出仅仅只有全国平均的七成,远远低于其他省市,是全国垫底。

数据来源: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

而2018年山东普通高校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更是低得让人匪夷所思,只有3618.13元,是全国平均公用经费的四成,为全国最低。且其他省市的平均公用经费没有低于4000元,山东省和他们之间有着极大的差距。

不难发现,山东的教育经费不少,但分给高等教育的就相当有限了。也难怪大家吐槽,在山东的许多高校里图书馆的书籍破旧常年不更新;科研项目的仪器迟迟买不了,更别提用于创新科研的资金支持;宿舍条件惨不忍睹…

下力气办大学,尤其是办一所好大学,是需要眼界和魄力的。而山东深受儒家文化浸润,循规蹈矩不求变对于守成固然有益,但在逆水行舟般的高教竞争上,可能就成了绊脚石。

重振旗鼓,对山东,我们仍报以信心

2019年,山东潍坊市委书记惠新安在率团赴南方各城市考察归来后,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我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但考走的学生远大于引进的,培养的大部分都是技工人才,正规本科以上高校、高端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太少,高层次人才(团队)十分短缺。”

好在近年来,山东逐渐意识到了在高教上的薄弱,采取了一系列新动作。成立新大学、引进“双一流”新分校,这一次山东是动真格的了。

2018年11月30日,教育部发文,同意整合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等资源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2019年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正式成立。学校成立一年多以来,大动作频频。2019年10月至12月,在短短两个月之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就挂牌了三家附属医院。2020年3月12日,全国首个医疗保障学院和省级医疗保障研究院就落户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这所正在蓬勃发展的学校,俨然是山东高教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图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官网

2019年6月11日,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康复大学揭牌仪式在青岛举行,教育部正式批复筹建康复大学。学校由山东省主管,中国残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共同建设,驻地青岛市红岛高新区。是一所秉持当代先进康复理念,融合医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以研究为基础,以康复应用为主导的新型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复大学揭牌仪式(图源:大众网)

同时,山东也在努力引进外省名校的优质资源。

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凭借着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威海校区逐步形成了“立足海洋,服务山东,拓展国防,走向国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特色。现在这所百年名校已经是哈工大一校三区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也有不少“双一流”高校纷纷落户山东,青岛几乎包场所有双一流高校分校区。

2016年7月21日,由复旦大学、青岛市政府、黄岛区政府三方共建的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成立。2016年9月29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启用。2019年5月5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西海岸新区管委确定在西海岸新区共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国际校区。2019年6月30日,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开工奠基仪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该项目计划于2021年建成。

图源:凤凰财经

不难看出,这些新大学、新分校的建设旨在山东培养高水平人才,提高山东科研水平、创新能力,这不仅在影响着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在深层次上书写着山东学子在本地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未来。

中国近代外交家顾维钧先生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亚伯拉罕文明的圣地,也就是西方文明的圣地,而山东是孔孟之乡,是中华文明的圣地。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山东的争议性话题不少,也使得更多人关注起这片养育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齐鲁大地。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段时间来,成立新大学,引进新分校,我们也看到了山东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付诸实际行动,努力实现着当地人民对高教发展寄予的厚望。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富有活力、更敢于创新、更有高教实力的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