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同样也是最惨重的热武器战争;二战的战火燃尽了整个欧洲和大半个亚洲,甚至连非洲都没办法幸免。据统计得知,二战共有61个国家参与战争,共造成了7000多万人口牺牲,几亿人口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平民占大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历史学家和军事学家在研究二战时,一直无法没办法,完整找到德国发动二战的深层次原因,德国一个1870年才统一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被割地和赔款,才过了仅仅20多年,他们究竟为什么胆敢挑战欧洲列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至少德国发起的二战证明了一点:大规模的战争不一定就是大国挑起,有时候中等规模的国家,也是有能力发动世界规模战争。德国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我们看世界的角度不能仅限于大国之间的博弈,更得看到夹在大国之下的中小型国家,他们对世界是存在怎么的看法。

二战的爆发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

偶然和必然,这一直都是一个反比词语,但是如果研究二战历史,你会发现,二战的爆发既具备偶然的因素,同样也具有必然的因素。可以说,二战颠覆了我们认知中的想象,没有人知道,当时的德国按实力来讲,属于中等国家,为什么有擎天的勇气的挑战英国、法国、苏联呢?同样也没有人知道,英法联军在德军面前那么不堪一击。

我们先说说必然性,德国1870年统一后,借助英国工业革命的果实,国家开始了工业化发展,并且实力迅速崛起;后来,一战的爆发直接打废了德国,德国陷入了长久的经济低迷和秩序混乱,特别是苛刻的《凡尔赛条约》,让德国的发展举步维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爆发具有必然性,德国对英法的仇恨

其实,一战的失败,其实并没有打掉德国人的意志和自信,反而让德国人深感一战就是国家的耻辱,德国人开始厌恶目前的国际局势,也厌恶英国、法国的殖民发展(一战后,德国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因此,德国和英法之间的矛盾也是越来越深。

不仅如此,一战后,英法为了制约德国的发展,直接把德国的核心通商口岸但泽,划分给了波兰,这一点一直是德国人心里的一个结,他们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英法会发展这么好?为什么会拥有这么好的发展环境,而且还拥有这大片的殖民地。

而反观自己国家,政府争气、国民努力,国家也超越英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但是,无论从国家资产,还是民众财富上来看,英法国民就算不干活,他们每天都能够坐在家里数钱,而德国民众得拼尽全力才能赚到那么一点点薪水。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平等,直接让德国人燃起了对英法的仇恨。

因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德国人不可能坐视英法拥有如此优渥的发展条件和广泛的国际利益。

希特勒上台是二战爆发的偶然条件

偶然因素指代两个方面,一个是希特勒的上台,另一个就是德国的侵略之路。首先希特勒的上台,还真不是他演讲十分振奋人心,也不是因为他的信徒众多,而是因为在必然的环境下,一个偶然式的英雄人物走进了德国人的心里,他所倡导的理念和民族观,都说到德国人的心坎里。

为什么说希特勒的出现是偶然性的,因为在一战之后的德国,如果有谁能够站出来反对英法,那么这个人一定会深受德国人的欢迎。假设不是希特勒站出来,而是王特勒、孙特勒站出来,那么德国人同样是会支持他们的想法,因为,民族耻辱和利益分割的不均衡,已经严重刺激到德国人的内心。

英法绥靖政策,助长德国侵略之路

而德国的侵略之路为什么也是偶然?原本希特勒最初的目标,就是夺回德国原本的领土,所以,希特勒派兵占领了但泽,而对于德国出兵的做法,英法两国并没有表示异议,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德国又试探性的占领了奥地利,同样英法两国也没有任何动作,最后德国直接放开胆子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到这时候的确有了动作,但是,这个动作仅仅是制定了一个所谓的“绥靖政策”,就是英法容忍德国的侵略行为,但是希望希特勒往东扩张。

接二连三的屡屡得手,这让德国最初的目标一下子获得了意外之获,于是在希特勒的鼓动下,德国民众的侵略热情开始高涨起来,德国再一次把手伸向了波兰。然而到了这一次,英法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的确希望德国往东边打,但是德国的野心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所以,德国的侵略之路其实也是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在德国抢回但泽后,英法有一个国家敢出兵威胁,那么德国或许是不会继续扩大胃口。

德国要发展,要富裕,就必须得突破凡尔赛合约的限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以战胜国的姿态,逼迫德国签订凡尔赛合约,合约的内容全部都是对德国的各种限制,从军事到经济,再到教育和民生,几乎各个方面都把德国限制的死死的。

因为凡尔赛合约的原因,德国大量的工业企业无辜破产,无数的国民面临失业,这还不算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日耳曼人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精神摧残,英法使劲地侮辱德国,并不断地从德国身上谋取利益。因此,一纸合约算是断掉了德国的发展之路。

另外就是德国领土不大,人口却众多,在这种资源紧张之下,德国为了发展必须得拥有原料来源地和产品倾销地,很多人不理解,近代为什么要有产品倾销地的概念,一个国家的商品发展,它如果单靠满足内需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工商业发展就会受到需求的限制。

失去殖民地的德国,需要产品倾销地

但如果开拓产品倾销地,那么这个国家的工商业会,通过产品倾销到外地的模式,来换取大量的资源,这就是产品倾销地和原料来源地的相互联系。换句话说,殖民地是国家最佳的产品倾销地,同样也是最好的原料来源地。

如果德国把本国生存的商品卖到欧洲其他国家去,他们就必须得支付昂贵的关税,同时还得降低价格,因为价格太高,别人是不会买的。但如果卖到殖民地去,那么德国不仅不用支付关税,还能够通过商品倾销的方式大幅度的抬高价格,殖民地的人民给不起钱,那也没问题,拿资源来换就行了,这就是殖民经济,不依靠掠夺,就用简单的商品倾销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源,然而,可惜的是,一战战败后,德国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英法日暮西山让德国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英法两国,在二战前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经济下滑现象;同时因为美国的崛起,英法许多殖民地被美国给侵占,因此,英法所占有的美洲殖民地算是谋不到任何的利益。而英法剩下来的殖民地,也是不断闹着独立风波,印度搞独立游行,澳大利亚也搞独立运动,就连非洲一些国家也在不断搞游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况且如此,更别谈法国;法国的日子比英国还难过,他们仅剩不多的殖民地不仅创造不了价值,反而还需要法国反哺。所以,随着两大殖民国家的日暮西山,这让德国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结尾

当然,德国一开始并没有想打世界大战,只想拿回自己的领土和夺回失去的权力,然而,在德国得寸进尺的情况下,英法的绥靖政策给了德国巨大的误判,而德国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欧洲国家,又让德国首领对欧洲国家的实力发生严重误判,又适逢经济危机,德国要向外转移矛盾,被迫发动侵略战争,当德国踩了英法的红线,又攻打苏联后,二战随即爆发。

这也是欧洲大国博弈的结果,英法争霸多年,英国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法国,想拉德国制衡法国,于是才有了美国给德国的贷款,同时减免战争一些战争赔款;本来没有翻身机会的德国,竟然迅速强大起来。

而二战前期,西欧和美国最大的敌人是苏联,而不是德国,英法之所以纵容德国,采取了所谓的绥靖政策,目的是将祸水东流,让德国去牵制苏联或者攻打苏联,谁知德国的“平衡术”玩的非常溜,竟然和苏联签了互不侵犯条约,使得英法的计划落空。

德国发起二战不仅是为了侵略而战斗,更关键的是英法的步伐启蒙了德国,并且国际利益的分割历来是强者为尊。英法的国力开始走了下坡路,试问德国会不动心吗?况且,德国对自己民族是十分自信,他们独立才短短几十年,就迅速超越英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那么德国还会容忍英法一直在自己头上蹦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