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大清王朝治下的中国在对阵亚洲新贵日本的甲午战争中惨败,虚弱之态随即向世界暴露无遗。西方国家如德国、英国、俄国、法国等当即如野兽嗅到了血腥味般接踵而至,争相动刀开始在中国的国土肌体上“割肉”,至19世纪落幕、20世纪启幕之际,中国海岸线上的数个良港的上空,都飘扬着外国国旗……

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过程中,最先出手的便是列强行伍中的“后起之秀”——德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71年德国通过战争实现统一以后,经济与工业实力突飞猛进,渐渐地,它拥有了向外扩张、挑战老牌强国权威的底气。为了在远东这片充满机遇的列强角逐场上获得一张入场券,它需要在该地区内拥有一个根据地,以支撑其在该地区施展拳脚。

在德国完成统一之前的1861年,其直系前身普鲁士便派遣了一支“埃伦堡舰队”展开远东之行,在“友好访问”的幌子下向东方国家秀肌肉,并物色据点辟建候选地。德国统一以后,德国政府更是组建了一支“东亚舰队”,打着保护本国在远东权益的旗号,加大了对远东事务的介入力度。

然而,据点辟建候选地的物色工作迟迟没有着落,德国纵使在远东拥有舰队,也不大敢随意地让它逞威风,因为这会伤害到与有关国家的关系。当时,没有据点、无法依靠本国获得补给的德国东亚舰队常常要游走于英国控制下的香港、中国“魔都”上海及日本夷人聚居之城横滨之间,利用这三地的港口设施完成补给、船体修缮、物资采购等工作,这让它陷入了如同一个“海上流浪者”的困窘之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多年的摸底与排查,德国最终将其目光定在了山东的青岛。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有适合停泊大型军舰的深水良港、有易守难攻的战略地形、有可供八方商贾前来贸易的潜在商机……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它依旧是块没有其他强国染指的“无主之地”。

当时,德国在欧洲主要是英国、法国、俄国三国。而在中国,宿敌法国和有力竞争对手英国在华的经营区主要在南方,俄国则尚未在中国海岸线上划辟据点。因此,对于德国来说,获得青岛既可以便于德国介入中国事务,也可以尽可能少地面临其它宿敌的干预。

1897年,甲午战争结束后,德军先下手的机会来了。于是,德国以本国传教士在山东地区遇害为口实,扬言要让山东付出代价,就是割走该省的青岛。很快,德国就让晚清在谈判中屈服,并将青岛割走。而青岛被德国夺走后,旋即成为了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堡垒。

八国联军侵华时,参加京津攻夺战的德军便是从青岛启程赴战的,一战时,它又成为了德国在远东战线上对抗协约国军的根据地。历史如此,有过辉煌,也曾不堪入目。远在欧洲的国家都能远洋夺土,这充分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感谢如今祖国的强大,让我们中华民族又一次在世界之林中抬起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