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名叫朱瞻基,是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他继位守成,延续了明朝开国60年以来的基业;以德治国,迎来了明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仁宣之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瞻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此时他的曾祖朱元璋在位,祖父朱棣为燕王。传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晚,燕王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太祖朱元璋将一个刻有“传之子孙,永世其昌”的大圭赐给自己。大圭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赐给大圭意味着朱元璋会把皇位传给自己,这是朱棣梦寐以求的事。他醒来后,得知长孙朱瞻基降生了,正好印证了梦境,为此朱棣非常高兴,认为这个孩子会给自己带来好运。不过朱瞻基出生才3个月,太祖朱元璋就驾崩了,皇位传给了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即明惠帝。朱棣虽然没有得到皇位,却因为那个梦和孙子朱瞻基的出生,更坚信自己才是真命天子,这些也成为后来他发动靖难夺皇位的重要原因。

朱瞻基自幼聪明好学,没有辜负祖父朱棣的厚爱。朱棣对这个长孙的成长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他无论是征战还是治国理政,都尽量将其带在身边,以便随时教导。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册立自己并不太喜欢的长子为太子,也是希望以后明朝的江山能传到长孙手里。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由南京前往北京巡视,也带着13岁的孙子同行。一路上,朱棣耐心的教导朱瞻基体察民情民风,了解稼穑之艰,还告诉他太祖创业的艰难困苦,并向他讲解历代兴亡得失的故事,俨然是以一个帝王的标准来培养他。第二年,14岁的朱瞻基就被册立为皇太孙。朱瞻基在这样的教导下,不仅成了文武双全的好少年,而且为日后治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父亲朱高炽做太子的20年中,皇叔朱高煦和朱髙燧都觊觎太子之位,两人先后数次陷害朱高炽,朱瞻基则多次机智地帮父亲化解危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朱棣病逝,朱高炽即位,即仁宗,朱瞻基被册立为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称帝10个月的仁宗病逝,朱瞻基就继位称帝,即明宣宗,次年改元宣德。

宣宗28岁即位,不过皇位还没坐稳时,就发生了汉王叛乱之事,这也是前两朝遗留下来隐患的集中爆发。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是仁宗的同胞弟弟,他们曾因争储而多次构陷大哥朱髙炽,以致成祖朱棣震怒,打算废了他们。幸亏仁厚的朱髙炽顾念骨肉亲情,不计前嫌地为他们说情,才得以保住王位,不过二人的野心还是没有消退,他们一直在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宣宗上台后,原本想用厚赏和亲情来感化两位皇叔,可是二人根本不领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熙元年(1425年)八月,汉王趁着这位皇帝之子政权还不稳定,就从封地乐安(今山东饶县)起兵叛乱。他致书宣宗,指责仁宗执政违反了洪武、永乐的旧制,又斥责宣宗也犯了许多错误。同时,他还分别致书给王公大臣,诋毁宣宗,挑拨君臣关系。宣宗忍无可忍,决定武力镇压。他采纳大臣夏原吉和杨荣的建议,火速出兵,并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震慑叛军。不过宣宗还是尽量做到仁至义尽,他再次致信给汉王,规劝其悬崖勒马,可是汉王根本不听。于是,宣宗的大军很快就兵临乐安城下了。汉王是个色厉内荏的小人,见形势不利,就开城投降了。宣宗对他还是很宽厚,没有听从大臣们的意见处死他,而是将他押解回京,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内,在生活上也很优待。可惜汉王还是不知感恩,宣德四年(1429年),宣宗曾好心去看望这位昔日的皇叔,谁知朱高煦却出其不意地用脚绊倒宣宗。宣宗实在是气急,当即命人搬来一口300多斤的大铜缸,将朱髙煦扣在里面,用火活活烤死了。汉王被杀,赵王朱高燧也心生惧意,就主动交出兵权来保命。解除了两位皇叔的威胁后,宣宗的皇位也逐渐稳固了。

宣宗在位期间,继续重用父亲仁宗时期的名臣杨士奇、杨荣、蹇义、夏原吉等人,同时他还十分注意选拔新的人才。即位第三个月,他就通知吏部,让五品以上的在京官员举荐公正廉洁的贤才。为了选拔出真正有才学的人,防止官员们徇私,宣宗还规定,凡被举荐的人犯了法,举荐者连坐。宣宗对昏庸无能、贪污受贿的官吏,则绝不姑息,坚决予以严惩。宣德三年(1428年)六月的一天,宣宗偶然发现工部尚书吴中动用官中财物,修建私宅。他大怒之下,立即将吴中抓捕入狱。事后,他开始重视加强对官吏的监察,这项工作从整顿监察御史开始。在杨士奇等人的推荐下,刚正不阿的顾佐被任命为右都御史。顾佐到任后,对所有御史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将其中不合格的20多人都清理出御史队伍,同时又补充了40多位清正廉洁的官员担任御史。顾佐大刀阔斧改革之后,朝纲振兴,百官肃然。宣宗对此非常满意,接着又提拔了福建按察使邵为南京都御史。此后,顾佐和邵,南北呼应,清查御史,检肃贪官,纲纪肃然。因为仁宗、宣宗两朝,都非常注重吏治,善用人才,因此明王朝逐渐繁荣兴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仁宣之治

宣宗执政,像他的父亲一样,非常体恤百姓。他早年就熟知历史兴衰之事,即位之后,对那些明君盛世和昏君误国的事迹都非常重视,时时谨记于心。他还自己总结出了一条历史经验:与民休养生息,则国家兴盛;大兴土木兵戈,则国家衰弱。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去拜谒皇陵,在返回北京途中,行至昌平东郊,见路边有农民耕地,就停下车马,亲自走到田间与农民交谈,询问年景家境,并从农民手中接过耕犁,亲身体验劳作的艰辛。回京后,宣宗还亲自作了一篇《耕夫记》来勉励自己和朝臣。后来,他又作《织妇词》一首,并命人画成图挂在宫中,令后妃们体谅百姓的辛劳,戒奢华之风。宣宗带头提倡节俭,他为父亲仁宗修建献陵时,就谨遵仁宗厉行节俭的遗嘱,亲自规划,整个工程也只用了三个月。与成祖的长陵相比,献陵的规模和花费要少得多,这为后面的好几代皇帝的陵墓做了好榜样。有了皇帝带头,后妃大臣们也纷纷效仿,以俭朴为荣。因此宣宗在位10余年,百姓安乐,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将仁宗与宣宗时期的盛世称为“仁宣之治”。

宣宗一生勤勉为民,以德治国,可是他却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斗蟋蟀。蟋蟀,又名促织,所以人称宣宗为“促织天子”。宣宗对此十分痴迷,他在执政之余,多以斗蟋蟀为乐。后来他认为北京城的蟋蟀不好,就派宦官们到各地去采购。宦官们乘机作威作福,而各地官员们又将此事作为赋役摊派给百姓。由此导致各地斗蟋蟀成风,蟋蟀身价暴涨,百姓的生活被这么一只小虫子搅得鸡犬不宁,明王朝的腐败现象也迅速滋长蔓延。贪污腐败和宦官为害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也严重危及到明朝后期的统治。

斗蟋蟀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在北京乾德殿病逝,终年38岁。他死后,葬于景陵,谥号“孝章皇帝”,庙号“宣宗”。

宣宗在位10年,他守道有成,稳固了明朝江山;勤政爱民,为百姓创造了安定平和的生活环境。但是因他喜欢斗蟋蟀,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恶果。这些恶果只是宣宗时期并没有明确显露出来,不过宣宗却因此为后代留下了带有隐患的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