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罗伯特·A. 福尔奇克

译:顾剑 朱任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一辆T-34坦克及其搭载的步兵在山地上行进。1942年末,红军已经逐渐学会并运用步坦协同战术。但除少数近卫部队外,大部分部队对真正的多兵种协同作战仍然陌生。

到1942年11月,红军中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数月来的军事灾难终于使斯大林减少了对作战的干扰,并允许华西列夫斯基、瓦图京和罗科索夫斯基等专业而冷静的将领准备适当的进攻,如“天王星”和“小土星”行动。就像1941年末德军没能保持装甲先头部队的攻势因而导致“巴巴罗萨”行动的失败那样,1942年的苏军也没能维持他们坦克军的攻势,使得“小土星”行动没有对德国顿河集团军群造成致命的打击。

1942年,红军损失坦克超过15000辆,其中包括1200辆KV-1、6600辆T-34和7200辆T-60/70。100在1942年交付的10500辆租借坦克(3000辆英制,7500辆美制)中也约有一半损失了。1011942年,苏联工业部门制造了24231辆坦克,包括12535辆T-34和2426辆KV-1。1942年苏联坦克的总损失为总产量的62%—这少于德国,损失率表明红军能够承受巨大的物资损失。但是,苏德坦克损失的总交换比为7∶1,红军较之德军装甲部队在任何方面都无优势可言。在这样的损失率下,红军对租借坦克的依赖之大,远远超过了它愿意承认的程度,直到1943年中期,红军才获得足够的装备让其最好的部队全部换上T-34。

(上图)一辆1941年型T-34坦克撞上了一门德军的1.FH18 105毫米榴弹炮。

谈及战役,红军在1942年发动了11次大规模进攻,动用了多个坦克军或坦克集团军,但只有“天王星”和“小土星”行动被认为是成功的。尽管装备精良,但是坦克第1、第3、第4和第5集团军在战斗中都表现不佳,其中有2个集团军被解散。坦克集团军不是作为合成部队组建的,在自行火炮和支援装备方面比较薄弱,这导致了他们在对抗装甲师时的失败。在1942年,有几个坦克军被歼灭,更多的坦克军一度失去战斗力。然而,到1942年末,红军拥有足够多的坦克重兵集团,被重创的部队可以编入最高统帅部预备队重建,同时用生力军取代他们。相比之下,德国国防军只是偶尔从法国的训练基地接收1个重建的装甲师,其装甲师一直留在前线,直至精疲力竭。德国国防军在1942年进行了6次重大的装甲攻势,其中“旋风”行动和“冬季风暴”行动失败了。

1942年,国防军在东线损失了大约2480辆坦克,其中包括293辆Ⅱ号、429辆38(t)、1261辆Ⅲ号和389辆Ⅳ坦克。在此期间,德军在北非又损失了563辆坦克,约占1942年德军坦克总损失的18.5%。尽管俄罗斯历史学家不怎么看重英国1941年—1942年在击败德国国防军上的贡献,但德国装甲部队在北非的战损超出平均比例,隆美尔的德意志非洲军(DAK)成了坦克的黑洞,若用于东线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总而言之,德国在1942年制造了4168辆坦克,其中损失了73%,具体到主要型号,则是Ⅲ号损失了63%,Ⅳ号损失了48%。

德国坦克生产在整个1942年保持平稳,增长微不足道,但到1942年底,在比例上,突击炮的产量增加到近四分之一。对突击炮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加上生产转向新型“虎”式坦克,使装甲部队日益承担起防御角色,强调火力和防护超过了战术机动性。另一项重要的生产决策是希特勒于1942年6月颁布的法令,由于钨原料短缺,穿甲弹将不再使用钨,现有的库存必须上交;就在德国工业部门生产出更好的坦克炮时,他们也失去了将之效力最大化的原材料。1943年,德国装甲部队和自行火炮将日益依赖于更大口径的火炮以增加初速,从而导致坦克和反坦克火炮变得更重、机动性更差。

在生产新型坦克的过程中,德国工业部门最终在1942年末将两种型号的主战坦克标准化,使得1943年的产量大幅增加。Ⅲ号L/M型仅对装甲防护和涉水能力进行了微小改进,但是,Ⅳ号G型将正面装甲防护增加到80毫米,并很快获得了改进的75毫米口径KwK40 L/48型加农炮。同样,于1942年12月开始量产的Ⅲ号G型突击炮一样配备了L/48型火炮,其后的正面防护也达到80毫米。虽然Ⅲ号L/M型对T-34威胁不大,但是火炮升级的Ⅳ号G型和Ⅲ号突击炮G型意味着俄国人将会为停止改进T-34以增加产量的政策在战场上付出更高的代价。尽管T-34在战术和战役层面的机动性仍好于任何德国坦克,但它的火力优势已不复存在,装甲防护水平愈发显得不足。到1942年底,德国坦克手知道他们开始接收的坦克,较之对手已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上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配备50毫米口径长身管主炮的Ⅲ号J型坦克

1942年结束时,德军在东线有19个装甲师,但有3个师被包围,并将于1943年1月下旬被歼灭。失去这3个装甲师,加上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3个装甲掷弹兵师的损失,对德军来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相对装备损失—这已足够糟糕了—更严重的是训练有素的兵员的折损。虽然一些装甲部队的核心干部—包括胡贝在内,飞离了包围圈,或者因为回籍休假根本就不在包围圈里,但是基层军官与经验丰富的坦克手是没法弥补的。

身经百战的第16装甲师设法挽救了4000名兵员,但剩下的9000人回不来了。102德国国防军发现,国内的后备营训练替补人员补充正常战斗损失造成的空缺已经够难了,它也无法简单地复制经验丰富的连长、排长和士官。因此,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装甲兵的质量—这是德国装甲部队1941年—1942年赢得战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已经持续下滑。尽管这样,德军仍然在东线仍有超过1500辆可用的坦克和突击炮—这比他们在1941年12月面临的境况要好得多,而且装甲师较之苏联坦克军,在战术层面仍具备优势。

本文摘自《东线坦克战1941-1945》上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