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将会影响每个人一生。

对于每个人来说,原生家庭(即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的环境塑造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们的整个世界观,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各种观念也会伴随我们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我们成为父母,原生家庭的对我们的教育方式,也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在《亲爱的小课桌》节目中,高秋梓辅导谢雨希英语,谢雨希刚开始读得正确,但是让谢雨希看着图片读时,竟然读错了,一遍遍的教,还一遍遍读错,让高秋梓几乎崩溃。

于是,高秋梓为了让谢雨希记住单词怎么读,用了个办法,就是让谢雨希把单词读十遍,可谢雨希读完十遍之后,照样还是读错,高秋梓只好崩溃地离开了。

节目中的老师评论说,这种辅导孩子的方法是不对的。

但高秋梓并没有意识到方法的错误,她流着眼泪与工作人员交流此事时,她说“我妈以前就让我一直读”。

不管辅导方法的对错,对没有任何经验的高秋梓来说,辅导谢雨希的时候,只是采用了妈妈以前教育她的方法。

对于高秋梓的做法,教育专家说:“这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不觉知复制”。

心理学研究证明: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原生家庭也许带给好的影响,也许给带来了伤害,而当一个人,成为父母后,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可能会“不觉知复制”,把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影响“复制”到孩子身上,伤害到自己的孩子。

母亲的“打击教育”,让孩子变得自卑。

在《亲爱的小课桌》节目出现的的几个孩子中,一个叫徐敬凯的小男孩格外人心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们做完作业一起玩耍的时候,其他孩子都报了数,他却一声不吭,老师让自我介绍他选择沉默,而当老师主动引导问他叫什么名字,结果他说自己没有名字。

表演节目环节,别的孩子大方、自信地展现自己。他却缩在后面,生怕被人注意。不管老师怎么鼓励,他始终不敢上去表演,老师问他原因,他说自己跳不好。

看到别的孩子在快乐地一起玩耍,他却没有勇气上去加入一起,没有小朋友玩,只好回去写作业。

从孩子躲闪的眼神,畏手畏脚的举动,可以看出,孩子害怕表现自我,害怕不被认可,害怕被否定,孩子内心自卑而孤独。

当傅首尔特意关注这个孩子,并且不停地夸奖他优秀时,徐敬凯告诉傅首尔,妈妈总说他不好,他认为妈妈不爱他。

徐敬凯的母亲信奉的是“打击教育”,徐敬凯妈妈说出一直打击孩子的原因:

“他在别人嘴巴里已经是别人家的孩子,如果我再给他捧得很高,我怕她嘚瑟,所以我不敢表扬他”。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原生自卑。他指的是原生家庭中,孩子无论多么努力,父母都“看不见”,甚至否定打击给孩子带来的自卑感。

徐敬凯学习够努力,一个七岁的孩子,一个假期在母亲的要求下做了270张考卷 7本大题 50页自打卷,共376张,可以说,整个假期,孩子都在做作业。

可就是这样一个努力的孩子,总被自己的母亲说不好,感受不到母亲的爱,因而有深深的自卑感。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也告诉我们:

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当父母总是打击孩子,孩子就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便成年后批判你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时常苛责自己。

也许父母的本意是想用打击来激励孩子奋进,但很少有孩子是被打击成功的,反而打击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很大的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的“打击教育”方式,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节目中,专家和嘉宾对徐敬凯的妈妈的教育理念十分不认同,也指出了她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不利的影响,可这位母亲却仍然坚持己见。

徐敬凯的母亲在节目中谈到了原生家庭对她的教育:“我爸是军人,把我当男孩子来养,所以我的思想挺古板”。

也许她爸爸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人,对她比较严格,对她的教育是打击多于鼓励。

原生家庭对她的打击教育,影响到她对孩子也采用这种教育,殊不知,这种打击教育让徐敬凯不自信,自卑。

一个不自信的孩子,会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更多的障碍和困难。

萨提亚说过: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自己和父母一样的面容。

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也许我们无法摆脱。但是,为人父母,尽量不要把这些伤害转移到孩子身上。这些伤害可能是无意识的,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一定要懂得察觉,要学会反思,当孩子出现问题,或者不开心、不自信时,父母要多去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