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后会无期》里有这么一句台词: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的人生总会遇到很多道理,有书上写的,有别人说的,有自己听的,有教你做人的,有教你做事的,有教你发财的,有教你恋爱的,道理有很多,听起来都无比正确。

曾几何,我们会以为人生的不如意,是因为道理懂的还不够多,悟的还不够深。可结果如何呢?或许有句歇后语能言简意赅的概括:

就如那水泊梁山的军师——吴(无)用。

很多年前,徐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身边总有人乐此不疲的抄写王阳明的语录,觉得明白了其中玄机,就能如王阳明一般顿悟了。

徐爱灵机一动看到了机遇,于是跟王阳明说:姐夫(徐爱是王阳明的学生,也是王阳明的妹夫),哦不,师父,我想到一个好方法,一定能让你火,咱们可以出一套书,里面全是人们爱听的道理,

比如:“努力就一定会成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你不是知识不够,是能量不够”,“要想成功,先会恋爱”,最后再来个“听懂,掌声”,肯定能吸粉无数,到时候让那个姓湛(湛若水是王阳明一生的挚友,也是批判者)更加望尘莫及,岂不一举两得?

王阳明听后,只说了四个字:鲜不杀人。什么意思?讲太多大道理,说太多鸡汤,就等于是杀人。在王阳明看来,

人生在世,岂能活在大道理中?

你没听懂,我没听懂,徐爱也没听懂,于是说道:姐夫怕是言重了吧,人生难道不是道理懂的越多,活的越好吗?

王阳明说:咱们干教育的就好比是医生,应该辨症施治,因人而异讲有用的道理。否则的话,如果一个人感冒了,把药房里的所有的药都给他吃一遍,最后恐怕病没治好,人被毒死了。因此“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

圣贤施教定会如鬼谷子提倡的“看人下菜碟”一样,要“因病开药方”,每个人的“病情”是不同的,如果讲千篇一律的大道理,听的人信以为真,那不就等同于杀人吗?这个世上,大道理有很多,但适合自己的却不多。

徐爱嘟囔着说:可人家“大师”都说只要听了自己的道理,就能大彻大悟,就能升官发财。

王阳明问:真正的智者想当大师吗?

徐爱答:不想。

王阳明问:什么样的人想当大师呢?

徐爱答:割韭菜的。

王阳明问:真正的大师会满口大道理吗?

徐爱说:说大道理的能叫大师吗?

我脑补了两个字:下贱。

徐爱还是有些疑惑,便问:恩师,“大师”也讲道理,你也讲道理,你们有什么不同呢?

王阳明说: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

意思是说,我跟大家讲的不过是针对各自的不足之处,提出的些许建议,相互勉励磨炼罢了,若是大家能改正,那我说的话也就没有价值了。如果有人把我的话当成至理名言,打算流传千古的话,那最终只会误人误己,而我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很显然,在王阳明看来,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绝对正确的道理,如果达不到目的,便不是道理,至少不是你的道理。人生在世,千万别迷信别人嘴里的大道理,鬼谷子说的“事无常师”也是这个意思。

道理,即非多多益善,也非永远正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信你心头定会浮现一个疑问:什么才是对的道理呢?

答案是,我们需要学会用思辨力和执行力验证道理的合理性,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行知不一”的问题。

王阳明说:孔子有个徒弟叫子路,这个人虽然鲁莽,看起来像极了韭菜,但是子路有一个座右铭: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这人有个习惯,在听到一条道理后,在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这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

奈何,很多人不明白道理从来不是用来听的,而是用来行的。适合自己的,经得起检验的道理才有价值。

王阳明接着说:当我们听到受益匪浅的道理时,应该写在纸上的,挂在墙上的,还是记在心上的?

徐爱说:当然是记在心上。

王阳明说:非也,道理是要走在路上的,道理是用来执行的

这便是王阳明“行知合一”的由来,他讲究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知行本是一体,圣人的学问只有一个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开看作两样事情。

听说了道理还不够,并不意味着只是结束,其实只是开始,还需要去实践去验证。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道理,说起来有道理,听起来有道理,做起来却没道理。如果人到中年,你的人生依旧迷茫,请铭记王阳明的这句教诲:

道是走出来的,理是悟出来的!

道理,在于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