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人心中永远藏了个田园梦,净土、绿水、蓝天……无论城市化有多彻底,那样返璞归真的景色仿佛发光体,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作为城市化相当发达的上海,想感受田园之乐倒也无需长途跋涉,在钢筋水泥的建筑群里,就静静生长着一座“城市之岛”——

崇明

崇明,渊源

有这样一群人历时三年,跨越四季,走访各界,探寻多地,用事实回溯过去,耐心地为这座宝藏生态岛拍了一部温柔而严谨的纪录片

片子不长,节奏舒缓,娓娓道来,豆瓣高分8.6也压根不用担心质量,正正适合这个秋意初起的周末。(马上国庆要来了,环境优美生态好的崇明,也是个游玩的好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崇明岛的历史,要从一个本地话“海坍精光”说起。

这词说的就是由于潮水来袭、良田沃土塌入江中而倾家荡产的景象。历朝历代,崇明人生活在一片随时都会被冲坍的土地上。

留住土地,曾是崇明人关乎生存的命题。直到上一世纪五十年代末,崇明的土地面积才开始有了大幅而稳定的增长。

一开头就从先辈们的围垦造田缓缓说起了。

1960年8月15日,时任上海市徐汇区区长的李守咨,接到市里的调令,走马上任第二次上海围垦指挥部的副总指挥。抱着“向大海要土地,让荒滩变良田”的心愿,42岁的李守咨即刻奔赴崇明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心里有数,但围垦的艰辛,还是远比他想的更残酷。

在李守咨的记忆里,围垦修筑堤坝最关键最紧要的就是合龙时刻。

大坝合龙时,风高浪急,很多投下的草袋土块被风浪卷走,为了抢时间,围垦者们奋不顾身跳到水中,筑起人墙,用血肉之躯去阻挡浪潮的冲击。

更要命的是,那个季节是冬天。围垦者穿的草鞋,跳到水里去,零下五度,脚全部红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时半个多世纪,崇明大围垦的成果逐步体现。从解放初期的五百平方公里,扩增到现在一千二百平方公里,崇明岛足足增大了一倍多。

换句话说,这也是无数的老知青、围垦者的青春填实出来的。

不过,虽然陆地面积增加了,但“留住土地”始终是崇明最重要的话题。

到了90年代,一种原产于北美东海岸及墨西哥湾的植物——“互花米草”被引进到崇明,这种植物地下根系发达,能够很好地固定泥沙,被视为“保滩护堤,促淤造陆”的最佳植物。

但生命力顽强的互花米草,是把双刃剑。

它确实能够牢牢抓住土地,但它的疾速蔓延也给崇明东滩带来了一场巨大的生态危机。

互花米草自己生长的迅速而茂盛,然而所到之处,其他植被难以生存,这会导致水质恶化,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新的课题又出现了。

要知道,崇明岛作为亚太地区的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每年春天和秋天的迁徙季节,候鸟在南来北往的过程中,都要在这里休息。

如果崇明的生态系统崩溃,那这一条线就完了。

为了让候鸟能够安心栖息,崇明东滩生态的改善刻不容缓。

2013年,在崇明东端一望无际的互花米草草滩上,一项为了改善鸟类栖息环境的、国内外罕见的生态修复工程展开了。

2018年,历时十四个年头的生态修复工程基本完工,互花米草的清除率达到95%以上。

崇明岛从一片汪洋里初现,再由一代一代的人们继承先辈的意志,共同为「世界级生态岛」&「海上森林花岛」的未来而努力。

崇明,宝藏

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中的生态岛上,能做的事情有太多了,既有意义也有意思。

生态农业的价值

十年没用过农药,十年没用过化肥,十年没用过除草剂,就是崇明脚下这块土地,生态农业的价值其一也就在此。

在这种坚持下,无化学肥料、无化学农药、无化学除草剂、无生长激素、无转基因种子的“五无”农作物渐渐得到了市场认可,附加值比普通农作物高出3到5倍还供不应求,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不再是一对矛盾体。

在培育大米的过程中,作为对农药高度敏感的生物,小龙虾为监测农药含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立体种植”正由此而来:在稻田中间种上水稻,四周挖沟养殖小龙虾和甲鱼。小龙虾可以吃病害虫卵,又是甲鱼的天然饵料,一举两得。

除了种植农作物,大闸蟹养殖也是崇明岛的一个不得不说的事。

每年大闸蟹都要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江海交汇处产卵,崇明岛便是这独一无二的大闸蟹繁殖之地,中国所有大闸蟹的自然蟹苗都来自崇明岛。

但大闸蟹的交配对水体环境有一定要求,必须有适量的水体咸度才可以刺激他们抱对交配。

同时,水产养殖又会造成污染,其中最重要的污染是水体中的氮和磷,这些是来自养殖对象的排泄物和饲料里面的残留物。

再来,对于崇明生态岛建设来说,排入河道的水质要达到一级A标准,也就是说养殖大闸蟹的排水必须经过处理。

几个问题混在一起,这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最终,道路被开拓了出来。通过稀放养,种草,投螺蛳等等构造一种特别的生物链,人们学会建造水底森林来净化水体里的氮和磷。

在崇明岛,保护生态和发展农业,不再是一个取舍的关系,而是共存互助。

保护中华鲟

水环境的改善,也带来了水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野生水生生物来到崇明“安居乐业”,觅食、繁衍、生活。

就比如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

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鲟,2002年,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在崇明成立,2015年设立基地。

凡有中华鲟获救,它们就会被送往保护区基地,帮助它们完成各项生理调整,最终将它们放流回归大自然。

独一无二的“太空花菜”

2013年6月11日,我国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

来自崇明的4克花菜种子,就在这艘宇宙飞船上。此后随神舟十号飞船从太空返回的花菜种子,被栽种在研发中心的三个大棚里。

事实证明,经过宇宙空间的基因改良,它们在发芽、生长过程中的吸收能力、抗虫性更强,不仅长势好、产量大,更重要的是在栽培过程中,可以少施肥、不打农药,更符合崇明生态岛建设的要求。

先行一步的垃圾分类

2019年,上海实行垃圾分类。但崇明岛的垃圾分类,从前几年就陆续开始了。

垃圾分类的具体细节,落实到了零星分布的各个村落,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垂髫小儿,垃圾分类已经变成一种日常习惯。

据统计,在崇明,村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已达95%以上,能主动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已达90%以上。

崇明,邂逅

这是一部让更多人了解生态岛崇明的纪录片,舒缓情绪的同时也能增长很多知识,在焦虑快节奏的生活中,是不多见的诚意之作了。

值得为它驻足一个周末。

—播出 信息—

2020年9月12日-9月13日

央视9套

每晚7点30分

连播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