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到了后来,西域更是演变为了我国的西部地区的含义。

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属于西域的范围。

历史上,中国和西域各国的关系,时而互掐时而抱团,相处是否友好,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尽管,政治上充满了各种“谋算”,但是,双方之间的贸易,却依旧被两国视为头等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朝建立后,势力扩大到西域的大片疆土,并派出自己的王公们到地方上任,连当地的国名也用蒙古语称呼。后来,元朝虽然灭亡,但是,其在西域的影响力依旧存在。

为了消除隐患,明朝建国之初,对西域的政治策略就是:要限制鞑靼、瓦剌的发展,要将旧有的元朝势力彻底瓦解。所以,朱元璋父子才会根据边境的不同情况,制定了“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的指导思想。

除此,为了有效地执行这一策略,明朝廷还制定出了很多积极的方案。首先,就是表明自己的“欢迎”姿态,不间断地派出使节出使西域,各级官员都有,如:兵科给事、北平按察使、鸿胪寺丞、吏部员外郎等,连太监王安都被委以此重任。

据记载,《使西域记》的作者陈诚,在永乐11年被派往西域,两年后回国,这期间,他转了17处地方,包括:柳城、吐鲁番、盐泽、哈密等地。之后,他在书中记录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以及物产等,也让明朝对这一片区域有了新的认识。

朱棣在任期间,对西域各民族从政治到经济上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尽力将他们拉到明朝的阵营,至少要保持着友好的通使通贡、自由来往关系。

永乐元年,朱棣对礼部大臣说:“自今诸番国人愿入中国者听。”第二年,朱棣在奉天门视察朝政,西北“诸胡”朝贡。礼部尚书李志刚开始赞美皇帝:“如今西北的胡人们,在陛下的英明决策下,都被感化,边境呈现一片和平。”

对此,皇帝当然高兴了:“常言说,以‘不治’的方法来治理这些‘夷狄’。之后,人心向善,邪恶者被厌恶,这一点是相通的,没有什么不同。只要策略得当,未必不会归顺。如同凶猛的老虎,安抚它,便会听话,何况人呢?既然来了,就要诚心诚意对待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从西域来明的商人们,这位皇帝一再强调要“厚待”,一定不能“怠慢”。

因为,人家大老远赶来,就是听闻我们有“好客之道”,应该给予双倍优待,才能体现出我朝的“怀柔”之意。于是,西域的土官、头目,前朝官属都纷纷加入到了明朝的大家庭,使得双方加强了政治和贸易上的联系。

除此,明朝廷出手也很大方,封“王爵”或者给予“都指挥”头衔,管理千百户、镇抚,以“诰印冠带”来表明两国的臣属关系。从此,中原地区多了不少西域商人,也带来了大量的当地特产。当时,他们向朝廷进贡的物品,主要有矿产和马匹等,如:玉璞、硼砂、碙砂、大量的马匹,还有一些珍稀动物文豹、狮子、骆驼等。

而朝廷的回赠,主要是赐以衣料、瓷器和经营权等,进贡的马匹会按照其等值折算价格。另外,为了帮助他们的经济建设,朝廷还提供种子和农具,帮助他们改善农业条件,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这其中,有几个地区是明朝廷特别关注的,首先是就哈密。

明朝初年,前朝肃王忽纳失里还待在哈密。到洪武十三年,都督濮英在西凉练兵,“出师略地通商旅”。对此,这位前朝王害怕了,赶紧打发使者来交钱。第二年,哈密的回回阿老丁来朝贡,朱元璋给了他一个任务:让其去畏吾儿之地招安各藩国。

再过了一年,宋晟充总兵官与都督佥事刘真出兵哈密,斩其首领等1400人,俘虏了1730。当地人都被震慑住了,使得明朝军队的名声在西域地区威震一时。到了永乐初年,朱棣派人去该地“抚谕”,放开马匹进口贸易,使得哈密的“马”进入到了中原。

并且,朱棣还给予了他们非常优惠的贸易政策,可直接在市场交易,甚至,还下令国内的军民不得侵扰他们。第二年,封安克贴木儿为忠顺王,其是忽纳失里的弟弟,此时,他的哥哥已经去世了。

对此,皇帝发话了:“以前的封号不做数了,既然归顺了朝廷,这个封号也要改变了,领地不变,可使当地的老百姓继续安居乐业。”至此,哈密成了明朝版图的一部分。只是不到一年,这位忠顺王被“迤北可汗鬼力赤毒死”。

可见,鞑靼势力和明朝都在争取对这一块区域的话语权。

对此,朱棣当然早有准备,洪武24年,宋晟讨哈密时抓了一个重要俘虏——脱脱,其为安克贴木儿兄子。朱棣一当上皇帝,就将脱脱“讨回来”抚养,不久就将他送了回去。

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脱脱嗣位,哈密和朝廷的关系更加友好。甚至,因为脱脱被祖母所逐,明朝廷还发话了,指责对方“不知有朝廷”:这个王是朝廷设立的,这样的行为是眼中没有“礼法”,显然将哈密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

永乐四年,设立了哈密卫,还有王府官。这种设立很是特别,从制式看等同于朱姓诸王。同时,朝廷还给了忠顺王金印,给他修了王城。可见,朝廷的重视程度以及对该地的管理和掌控程度,连哈密卫官员的设置都是朝廷在管理。

永乐五年,朱棣给何福下令:“我这里得到消息,哈密指挥法都想要设置把总官,管理政务,你看看这样可行吗?用什么样的人和事?一定要考虑清楚。我想听听你的建议。”除此,朝廷的规章制度以及皇帝的诏书,都会同步在当地“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脱脱去世,免力贴木儿被朝廷封为忠义王,两地之间的来往非常密切。

到了嘉靖时期,兵部尚书胡世宁评价,说:当时能这么做,是因为可以“借虚名”,使朝廷坐享其成。然而,当时的明朝政府,并非完全借其“虚名”。哈密在当时的地位很是关键,其被认为是“诸番领袖”,主要就是其地理位置为西域的“咽喉要地”。

因为,其它国家要到明朝入贡,哈密是必经之道。所以,明朝廷一定要让这地方“畅通”。再加上,控制了这个区域,就等于断了“北狄右臂”,可以破坏当地各族的结盟,还能有效地保护边境。可见,管理和掌控哈密,让明朝在西域有了更大的主动权。

其次,就是西番罕东、毕里诸卫。

朱元璋曾经颁布过《谕西番罕东毕里等诏》,说的明明白白:

“如今天下都归我了,我可以保证你们的王位以及领地,可是,有一个条件,你们必须归降我大明王朝,这样你们就有了真正的名分,以前怎么耍,以后还怎么耍。但如果你们不愿意听我管,那只能在战场上相见。”

这不仅是软硬兼施,还开始陆续在该地设立各级管理岗位。到了永乐期间,对该地的控制进一步强化。

当然,还有别失八里、哈烈、柳城、火州、吐鲁番、撒马儿罕诸部。这些部落,始终和明朝保持着沟通和交流。朝廷对当地一直采取安抚政策,不停地给奖赏,以拉拢人心。

撒马儿罕位置在西部,当地部落首领帖木儿很得人心,明朝的给事中傅安到处“招安”,结果,到了此处被人逮了。之后,帖木儿让人带着他到处转,夸耀自己的疆域广阔,还勾结他人准备进攻明朝。

当时,朱元璋很是担心留在凉州的回回和其串通一气,便将这些人都遣回了撒马儿罕。永乐三年,这位首领果然来犯。只是第二年亡于征途中,一场大战就此消散了。其后,帖木儿帝国内部矛盾四起,国力迅速下降。

由于,帖木儿的孙子是“亲明”派,于是,接受了明王朝的“封王”和钱币。

永乐期间,西域各部落头目对明王朝都很忠心。永乐八年,肃州卫寄居回回哈剌马牙叛变想让赤斤沙州哈密响应自己,结果对方却说:“朝廷对我这么好,帮我发展经济,老百姓有吃有住,我报答都来不及,还谈什么背叛。今天等你出城,杀了你报答恩情。”

当哈密忠顺王被毒死后,也是这一位讨伐下毒人。而部落之间的这种矛盾,朝廷也不会坐视不管。永乐14年,别失八里和哈烈发生冲突,皇帝朱棣开口了:“大家彼此要以和为贵,不要伤及无辜的百姓,为何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

当时,大家都对明朝有“忌惮”心理,便控制住了情绪。

洪武时期,前朝的势力在该区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朝廷基本上以武力解决。到了永乐时期,这种影响逐渐减少,朝廷改用“怀柔”攻势,很少动用武力。可见,父子俩在处理西域问题上,儿子更胜一筹。因为,他坚持“推诚待之”,收服人心才是上上策。

参考资料:

【《明史·太祖本纪》、《明史·成祖本纪》、《明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