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科举制度尚未彻底废除之时,泉州古城,得风气之先,在八闽大地率先创办了一所由地方官和地方绅士合办的中学堂。这是全省最早创办的一所新型中学。

这所中学堂由旅居泉州的原闽浙总督左宗棠集资兴建,在泉州南后巷新府口的"左侯祠",还征用了左祠附近 的“鱼配局” 一带地方,内设讲堂、课斋、膳厅、操场和教职员工及部分学生宿舍,其规模之大,设备之齐全是过去的书院无法比拟的。

学堂课程分内外两大学科,“内”指传统的经史和古文, 与旧式书院相差无几,“外”指从西方引进的学科如英语、 算学、理化、生理卫生及博物等科,大体上具备今日中学的一些基本学科。最突出的是国语教学,采用当时称为 “官话”的普通话讲授。这些新学科的设置在当时堪称创举。

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废除,所以这所中学堂还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学堂的生员多数来自那些旧“童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年轻的也不少于25岁,还有一些已届不惑之年的老童生。入学考试的试题是经义和史论各一篇。仍以当年考秀才的旧考棚为考场,考试之时,知府担任主考官,高坐公堂,据案点名,礼房则唱名发卷,生员接卷应试,与科举考试毫无二致。学堂的堂训是采用“忠君、爱国、尚武、尚实”八字,基本上不岀封建藩篱。

学堂创办后,当时的维新思潮也迅速传入。如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和《新民丛书》中具有维新思想的文章, 以及《申报》.《民主报》和《国粹学报》等,都为学堂的 学员所欢迎,公开订阅。

后来,由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组织于日本出版的 《民报》和《复报》,也从秘密渠道传来,并在学员中广泛传阅。因而有不少生员接受革命思想,参加了辛亥革命运动。

这所官办中学创办十年以后,辛亥革命成功,校址迁至今鲤城区委所在地的旧考棚。以后即改制成为省立晋江中学,即今泉州第五中学前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