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长衫,很有个性的小胡子,眼神里永远透着坚毅,这是很多人印象里的鲁迅先生。但是对这同一个形象,不同的人群对他的理解却相差很大。

在同行眼里,鲁迅是一个让他们“又爱又恨”的人,但却又打心底里敬佩。文坛被鲁迅怼过的人太多了,徐志摩、胡适、郭沫若、梁实秋,哪一个没被他说过?而且每一次“互怼”基本都是鲁迅胜出。但到最后,不管是郭沫若还是胡适,在鲁迅先生逝世后,都给了他极高的评价。郭沫若先生和他斗了半辈子,最后对他的评价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普通人眼里,则似乎因为年龄的不同,对他会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记得当年我们上学时,其实并不喜欢鲁迅,虽然也并不讨厌,但因为他的文章要背诵的太多,所以难免产生逆反心理。那时候做阅读理解,总觉得这位老先生每句话都一定有深刻的涵义,一定是意有所指的,所以同学们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

可是颇有意思的是,毕业多年后,人到中年了,很多人才发现鲁迅是真的很牛。作为一个文科生,笔者参加同学聚会时和一些同样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学聊了聊。当问到“这些年对你们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时,几个同学的回答都是:“鲁迅!”异口同声地说出这个名字后,大家相视一笑,大家都想起了当年我们上学时,没少抱怨他老人家写的东西。

为什么人到中年后,很多人才觉得鲁迅牛?为什么很多上学时并不喜欢鲁迅的人,毕业多年后都觉得他挺牛?或许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陈丹青先生的话里找到答案。

陈丹青,知名大画家,近些年喜欢评论一些文人和文艺作品,经常语出惊人,所以也得了个“文艺评论家”的美称。早在2007年,以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还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他曾大谈鲁迅先生。后来他还出了一本名叫《笑谈大先生》的书,在这本书里陈丹青写了自己对鲁迅的很多看法,全部都是正面地评价鲁迅。讲到了鲁迅的长相,讲到了鲁迅平时爱吃什么,书卖得还挺好,算是全方位的还原了一个生活中的鲁迅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过了好些年,陈丹青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被问及鲁迅,他却表示:我后悔年轻时曾妄议鲁迅!

陈丹青并不是说自己以前说得不对,而是以他当时的阅历,还不足以理解鲁迅的深刻思想。那本书,以及他之前的评论都是流于表面的,这让他觉得很惭愧。他表示,到了这个岁数,他才能真正明白鲁迅牛在哪里。

陈丹青的话,其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曾经不懂,人到中年后经历得多了,才发现当年鲁迅说的那些金句是多么入木三分。随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1.小时候不把他当人看,长大后他就做不了人。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随感录廿五》,很多人都不信这是鲁迅说的话,以为这是哪个网友说熊孩子的话。但事实上,早在多年前鲁迅就说出了这个道理。

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生活中总有很多人对任何事都有质疑的心态,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鲁迅这话说得很明白,你总是质疑却不去下定论,这种人显然是有缺点的。

3.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这一条是鲁迅的一个遗言,告诉后人不要和这种假仁义,假宽容的人为伍。其实这种人在生活中有很多,鲁迅的这一总结是很到位的。

4.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这句话也是鲁迅的金句。当年先生弃医从文,他试图用文字唤醒大家,后来他意识到只有躬行,一切都有意义。

5.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生活中有很多追求完美的人,鲁迅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说清楚了这种人存在的问题。事事追求完美,那行动的决心就没有了。

6.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是鲁迅最有名的句子之一,这句话给了很多人满满的能量。每一次遇到困难时,这句话都能指引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这些话,每一句都是出自鲁迅。为什么我们会和陈丹青一样,人到中年才真正地理解鲁迅,因为这些话只有在经历过人生的种种磨难,看了世间形形色色的人,成功过也失败过后,我们才会真正懂得其中的真意。这时候,它们不再是停留在阅读理解题上的文字,而是真正走进了我们心里。

有些人的文字只能红一阵子,但有些人的却放在任何时候都适用,鲁迅显然属于后者。敏锐的观察力,深邃的思想,犀利而又到位的表达方式,这是鲁迅的文字有魅力的根源。大家有这种感受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