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Ansel

校对:LITCAVE工作室

配图:Online

《自私的基因》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在这本书里,作者理查德·道金斯从延续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阐述了人的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名:《自私的基因》

作者:【英】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卢允中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不要小看了这个作者,虽然这本书的题目看上去很宏大,和许多伪科学的书相差无几,但是出生于1941年的道金斯可是正宗的学者,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和牛津大学教授。

这本《自私的基因》其实结合了孟德尔的遗传学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学说,从而将达尔文的理论延伸拓展到了社会学的概念。

全书很厚,而且道金斯在里面列举了许多专业术语以及动物案例,所以一开始人们读反而会觉得不好读,但是只要静下心就能够感受到作者学识的渊博以及观点的睿智。

这本书的一个观点是:

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

这里的我们不仅仅指的是人类,同样指的是由基因构成的其他动植物、甚至真菌、细菌和病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所有的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基因的载体,是基因实现自我复制和遗传的工具和手段。

所以,道金斯在书中如此说道:

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他在自己的书中列举了许多动物界的残酷例子:首先就是黑头鸥,它们集群筑巢,巢与巢之间相距仅几英尺,雏鸥刚出壳,娇嫩幼小无防卫能力,易被吞食。

一只黑头鸥等到它的邻居转过身去,或许趁它去捉鱼时,便扑上前去将它邻居的一只雏鸥一口囫囵吞下去,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就这样它吃了一顿营养丰富的大餐,而不必再费神去捉鱼了,也不必离开它的巢,使其失去保护。

而说到螳螂,大家也应该都知道,螳螂是食肉的大昆虫,它们一般吞食比它们小的昆虫,如苍蝇等。但它们会袭击几乎一切活的东西。

交配时,雄螳螂小心翼翼地爬到雌螳螂背上,骑着进行交配。雌螳螂一有机会就把雄螳螂吃掉,首先把头咬掉,这发生在雄螳螂接近时,或在刚一爬上去之后,或在分开之后。

再者就是企鹅,企鹅作为一种动物在影视节目上看上去都是憨态可掬,在现实中看起来也非常可爱。

实际上,它们非常胆怯,平时在潜入水域时它们往往会有遭遇海豹的风险,但是只要有一只企鹅先潜入水里即可,但是他们都不愿意第一个潜入水中,没有哪一只企鹅愿意当试验品,甚至当企鹅扎堆的时候他们都把彼此往水里推。

当然也有母鸟因为雏鸟遭遇危险而伪装受伤吸引天敌。但是无论是自私行为还是看上去的利他行为,其目的在道金斯看来,这都源于基因的自私行为,注意不是个体,而是基因的自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书中,道金斯重申,我们都是同一种复制因子——人们称之为DNA的分子——的生存机器,但生存在世上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因而复制因子制造了大量各种各样的生存机器供其利用。

猴子是基因在树上生活的保存机器,鱼是基因在水中生活的保存机器,甚至还有一种小虫,是基因在德国啤酒杯草垫中生活的保存机器。

生存机器的行为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这就是明显的目的性。

而这在两性关系中同样体现得非常明显,基因总是希望自己的载体占有更多的资源,从而获得更大机会传递复制基因的机会。

在自然界中,就算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其雌性也会因为雄性拥有对应的领地而愿意与之配对,这是因为拥有领域的雄鸟可以提供更稳定的繁殖环境,雏鸟的存活几率也更大。

当然这不是个体的意识,而是基因带给载体的这种本能,所以会过来社会上的人确实很容易被拥有丰富社会资源的他人所吸引。

由于生理结构,普遍意义上哺乳类雄性动物只要相对应地付出小部分资源和精力就能完成繁殖任务,而雌性则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且消耗大量的资源来完成生育任务,所以雌性就需要对雄性有所筛选,或是尽可能的选择稳定且可靠的对象复制自己的基因。这个时候,社会资源便成了衡量雄性繁殖价值的尺度。

这就和领头的雄性大猩猩往往会占据更多的雌性一样,因为跟从领头者的雌性生育的后代会获得更多的生存保障。

那么放到人类社会,人类的基因会驱使人类选择享有更多资源的伴侣,当然由于人类有感情和思想,那么他们便会抗拒基因的力量,那这又是后话了。